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一直以來被看做是“帝王條款”,在我國的立法和法律實際操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審判中,無形地作用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本文將從誠實信用原則的概述及法律定位出發,揭示其在我國審判實踐中運用的條件。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內涵與本質的研究,筆者將進一步探析誠實信用原則與法官自由裁量權之間的關系,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筆者自身的思考。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概述
據《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誠實信用即:是或懷有善意;誠實地、公開地、忠實地;沒有欺騙或欺詐,真實地、實際地、沒有假裝或偽裝。清白無辜地,持信任和信賴的態度;沒有注意到欺詐,真正的,實際的,真實的和不假裝的。在我國民法學界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眾說紛紜,主要存在兩種“語義說”和“一般條款”說兩種觀點。“語義說”認為:誠信原則是對民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詐欺、恪守信用的要求?!耙话銞l款說”認為誠信原則是不確定但具有強制性效力的一般條款,除了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外,還具有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填補法律漏洞、引導法律與時具進的作用。目前,后者已成為我國民法理論界的通說。筆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從身份到契約、個人本位到社會本位發展過程中由道德觀念上升為法律理念,旨在彌補法律之漏洞,為現實生活的無限拓展留下余地。
二、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審判中的適用
1、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實質正義價值理念的體現。自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19世紀民法所倡導的形式主義即主體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已經無法適應經濟生活的變遷。深刻變化的社會迫使法官、學者和立法者拋棄形式主義而追求實質正義,基于對實質正義的追求,學說和判例創立了各種新的理論和判例規則如情事變更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并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衍生和發展出附隨義務。通過誠信原則約束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實現實質上的公平和正義,乃是現代民法所追求的實質正義的價值理念。
2、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法官對法律進行解釋以彌補法律的不足。由于社會生活的無限性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有限性,法律不可能呈現面面俱到的狀態。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數成文法國家除采取及時修改有關法律條文這一措施外,大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明確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框架”概念,通過法官對這些“框架”概念的解釋和適用,以處理應對各種難以預料的社會現象。有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乃屬白紙規定”、“無色透明的”,可以看出其補充作用無處不在。
3、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道德法律化的體現。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習慣用樸素自然的觀點來解釋法律現象,這被當時世風日下的古羅馬的法學家所吸收推崇,他們認為自然法的精髓就在于公平、正義,因此把在商品貿易中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尤其是信義、誠信法律化??梢钥闯?,誠信并非立法者的創造,而是作為道德和倫理的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含義。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法律從最低限度的道德逐漸蛻變出來,誠信這一內在于人類行為的原則擴張到全部人類的行為,從而具有法律效力。正如法國學者希貝爾認為的“誠信是立法者和法院用來將道德規則貫穿于實在法的手段之一”。
根據《布菜克法律辭典》的解釋:法官自由裁量,亦稱司法自由裁量,是指法官或法庭自由斟酌的行為,意味著法官或法庭對法律規則或原則的界限予以厘定。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指在訴訟活動中法官依自由酌情做出法律適用的一種權力。十九世紀歐洲大陸的立法與司法實踐奉行的是絕對嚴格規則主義,法官只能嚴格適用法律,完全排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孟德斯鳩稱之為“自動售貨機”。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窮盡調整未來的一切社會關系,成文法有著自身的局限性,這也是英美法系中衡平法得以運用的主要原因。正如日本著名學者谷口安平指出的,“今天的實體法放棄了法律完美無缺的神話,而更多地依賴于程序過程中法官的判斷,這一點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拿破侖所謂用一部包羅萬象的法典即可以調整世間一切事物的豪言壯語已失去意義,民法典越來越依靠被稱為‘一般條款’的立法技術來維護其體系性。作為一般條款的誠實信用、權利濫用、正當事由或重大事由等概念本身并不具有明確的內容,只是在每一個個別的案件處理中,由法官賦予其具體含義。與英美法系相比,可以說這是一種衡平法的現象。今天,法官借助這種一般條款,通過解釋以致創制法律來適應社會和價值觀的變化,對付不斷產生的新事物,也得到了廣泛的承認。”我國民法的一般條款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其中誠實信用原則相當于一張空白委任狀,實質上是對法官的授權,授權法官運用誠信原則去裁判那些法律上沒有具體規定的案件。在法無明文規定時,法官基于誠實信用原則享有自由裁量權,并依據公平、合理的精神進行審判活動。但是,絕對的自由裁量權容易導致司法擅斷,從而步入人治的泥潭。如何適度地把握自由裁量,實現實體和程序正義,這還有待于我國法制的進一步完善。
三、誠實信用原則在審判中適用的思考及完善
不可否認,誠信原則作為“帝王條款”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到了衡平的作用,促進司法公正的實現,但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一項空白權力的有效實施要依賴于行使者自身的素質,憑借“良心”判案應當是對法官最(下轉第28頁)(上接第16頁)低的要求。由于我國現實國情,法官的道德素質總體上還不算高,在利誘面前,難免會出現動搖,此時的自由裁量權容易發生濫用;其次,沒有監督的權力容易導致腐敗,我國判決書的質量普遍較低,大多缺乏說理和論證,尤其是依據民法基本原則直接做出裁判時,使得法律條款無從適用,當事人無法對審判結果進行監督,不僅影響了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信任,也不利于司法權威的確立;另外,誠實信用原則擴大了法官的法律解釋權,而整個民法典制定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設定具體的規則,確定民事主體的行為準則,提供法官進行裁判的依據,從而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防止司法專橫。那么在實踐中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做出判決是否是法官的造法行為呢?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善。首先,提高法官的自身修養。司法權實質上是一種判斷,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法官的基本素養應當是個案質量的最低保障。由于我國法官層次不齊,總體的業務水平較低,現階段應在選拔機制、獎懲機制等方面進行革新,例如,提高法官任職的要求,規定法官必須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且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借鑒西方國家對法官實行的高薪制度和終身制以激勵法官勤勉辦案,同時嚴格法官任意司法造成不公結果的法律責任。其次,完善監督制度,要求法官做到心證公開。我國的證據規則采納的是自由心證,即法官根據內心的確認決定是否將某一證據作為定案依據。為此在以后的司法審判中規定法官在判決書的制作上必須公開判案的依據及理由,尤其是采用某項原則時需說明其適用的根據,從而將法官的司法權置于社會的監督之下,督促法官公正地行使審判權,防止權力的濫用。最后,將誠實信用原則等民法一般條款作為衡平法充當法律的補充法。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應當是對正義和合理的事物行使衡平權,在立法還未將誠實信用原則確定為裁判直接適用依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視其為英美法系中的衡平規則,讓法官回歸自然法中的“裁判誠信”,運用自己的權威按照誠實、信義、善意等理念,根據當事人之間的真實意思和契約的規定裁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這樣既可以擺脫“無法”適用的尷尬局面,也可以促使法官對公平、正義的不懈追求。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