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數字音樂作品大量存在于網絡的今天,如果不對復制權進行合理、適當的限制,勢必會對數字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和音樂產業市場的有序發展造成混亂。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立法確認,有利于數字音樂作品的傳播與音樂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數字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 數字音樂作品 著作權 復制權 信息網絡傳播權
數字音樂作品是指,將傳統音樂轉換為以一系列的“0”和“1”來表示的二進制數字編碼形式,并通過電腦、數字播放器、手機等設備播放和存儲,具有廣泛和快速傳播性的新形式音樂作品。在我國現行的著作權制度體系下,數字音樂作品的權利內容包括復制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兩項。
一、復制權
(一)音樂作品數字化的定性
復制權是作者實現其著作權各項權能的前提條件,保護著作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使可能泛濫的復制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數字化行為不受版權法調整,不能成為權利人的專有權,那么現行的版權制度將毫無意義。
數字音樂作品出現后,我國學術界對于數字化過程的是否屬于復制行為這一問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屬于演繹過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復制行為。因為在傳統音樂作品的數字化過程中,原作品只是以數字代碼形式被固定在磁盤或光盤等有形載體上,實際上改變的只是作品的表現和固定形式,作品內容并沒有改變,更沒有創造出新的內容,故不屬于演繹行為,而應為著作權法上的復制行為,受到“復制權”的控制。目前,無論是有關國際公約或地區性公約,還是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和高院司法解釋,都將數字化行為定性為復制行為。
(二)暫時復制是否為著作權法意義的“復制行為”
臨時復制問題,最初由計算機程序在計算機隨機存儲器(RAM)中的臨時存儲問題所引發,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該問題顯得復雜起來。數字技術產生的臨時復制,其類型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所有作品都可被數字化,在讀取時,都會先讀取到 RAM 內,再透過與機器的互動即刻呈現其內容;或者作品只是在電子系統的正常使用過程中產生附帶的或瞬間的復制件,當關機或退出機器時,其內容即消失。第二種是為達到傳輸或其他特定功能,例如一個服務器只有儲存五百萬份資料的容量,當第五百零一份進來時,就有一份會不見;或是網絡搜尋,會有庫存頁面,會隨著搜尋的效果而有所替代,如果一個熱門資料,常要更新的話,存在的時間就會特別的短,在理論上這就是一種臨時復制。在著作權法中,復制權作為著作權法規定的一項專有權利,可以被著作權人用以阻止未經授權的復制行為。換言之,只有復制行為才能受到復制權的調整。而復制行為應當是在人的意志控制之下自覺地、有意識的復制作品的行為。對于傳統復制行為而言,復制人對其行為的目的和后果都是非常清楚。無論用何種方式進行復制,如手抄、拍照、錄音、錄像、復印等,行為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實施復制行為,其結果是形成作品的復制件,并可用于個人欣賞、保存或向他人傳播等目的。正是因為傳統復制行為是行為人意志控制下的復制行為,其才可能受到著作權法中復制權的調整,行為人才應對此負法律責任。而與此截然不同的是:對于因臨時復制行為產生的復制件,并非行為人追求的目的,也非行為人所能控制。行為人的目的不在于在內存或緩存中制作作品的復制件,而在于閱讀和欣賞網上作品。用戶可以向計算機發出登陸網站查閱作品、翻閱作品等個別指令,但不可能單獨指揮計算機將作品“暫時存儲”在內存或緩存之中 。內存或緩存的復制時計算機在正常的運行和網絡傳輸中自動發生的技術過程,是計算機處理數據過程一個中間環節,是在用戶使用數字音樂作品時不知不覺地發生的。我國《著作權法》第 10 條對復制權采取的是列舉式、概括式相結合的立法模式,并沒有把暫時復制包括在內??梢?,我國立法并沒有界定暫時復制,而是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三)復制權的限制
我國《著作權法》與《專利法》等法律中都規定有權利限制條款。實際上,不僅僅是知識產權,任何民事權利均應當有權利限制。如果某種民事權利不受限制,則必然妨礙其他民事權利的存在或行使。著作權限制在廣義上分為時間限制、地域限制和權能限制,但一般專指權能限制。復制權作為著作財產權的核心權利,對其進行保護的同時,也要通過適當限制,來平衡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關系,進而達到社會公眾對知識財富的最佳利用狀態。目前,我國立法對于數字音樂作品復制權的例外和限制并沒有明確具體規定。在數字音樂作品大量存在于網絡的今天,如果不對復制權進行合理、適當的限制,勢必會對數字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和音樂產業市場的有序發展造成混亂。
(四)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的《著作權法》等相關版權法中,在復制權的性質、暫時復制的定性以及復制權的權利限制等方面的立法還不盡完善。一方面,回避了暫時復制問題,另一方面對于復制權的權利限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據,需加以制定新法或補充完善。如何把暫時復制納入著作權人專有權利之下,同時規定合理的限制和例外來保護公眾利益,又不阻礙數字音樂作品的傳播,從而平衡數字音樂作品著作權人和公眾的利益沖突,這是我國今后著作權法律立法和研究工作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信息網絡傳播權
(一)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確認
我國《著作權法》第 10 條確認了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明確了作者擁有將作品上傳網絡的權利,任何人未經許可將他人作品上傳網絡或下載出版,即侵害了作者的著作權。這一規定將數字音樂作品權利人在網絡傳播中的合法權益納入了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
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定與 WPPT 第10條、第14條類似,基本上能解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糾紛。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立法確認,有利于數字音樂作品的傳播與音樂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數字音樂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二)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法律關系
第一,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 41 條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主體為數字音樂作品的原作者、表演者和錄音錄像制作者。
第二,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數字音樂作品可以作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權利客體,受著作權法的保護。
第三,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條的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內容包括許可權和獲得報酬權。同時,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內容涉及作品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所能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數字音樂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可包含:原音樂作品的數字化、數字音樂作品的上傳、傳輸、瀏覽或下載、許可他人使用以及獲得報酬等內容。
(三)信息網絡傳播權的限制
信息網絡傳播權立法的價值取向應該有利于著作權人利益的實現和有助于網絡媒介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是著作權法在技術發展和法制協調過程中永恒的鐘擺,鐘擺的一端是全力保護,另一端是權利限制。在著作權法中,體現權利限制的制度包括公共領域、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強制許可制度。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管理條例》中第6條至第10條賦予了網絡傳播權的合理使用制度和法定許可等內容,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了一定的限制。
參考文獻:
[1]黃勤南.知識產權法教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1 .
[2]張平著.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法的作用[M].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0 .
(作者單位:北京國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