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精神損失納入《合同法》113條規定的違約導致的損失之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來規制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同時確立精神損害發生的確定性和損害的嚴重性的前提要求。
關鍵詞 精神損害 違約賠償 成立
一、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成立條件
在我國,對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立法也無明確規定,筆者認為,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之債的成立應具備以下要件:
1、精神損害的事實
合同債務人違反其合同義務,構成債務不履行。就是指由于利益的損失導致了精神損害的出現。損害存在與否應采用客觀化的判斷標準,只有在債權人人格權受到損害,或債權人系于合同適當履行之上的特殊精神利益目的因債務人違反義務不能實現時,方可推定債權人受到精神損害。這是解決理論界“否定說”提出的“證據問題”的較為有效的辦法。這種精神損害包括可得利益的損失和既有精神利益的損失,這對債權人較為有利,也是債權人在責任競合時不主張侵權責任而主張違約責任的主要原因。
2、違約行為。精神損害的發生主要由實際違約引起。只有實施了違反合同的行為,當事人才會產生不良的心理感受。
3、精神損害與違約行為有因果關系。精神損害系違約行為造成的,在同時存在合同財產利益損害的情況下,精神損害系同一違約行為造成的。換而言之,精神損害是因合同相對方違反合同義務造成的,損害與行為間存在事實上的因果關系。這是歸責的客觀基礎。
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規則
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的確定,與當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實踐中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時,應有切實有效的規則進行限制。
1、可預見性規則
并非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均不可預見,事實上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國家判予物質賠償的諸多案例,均屬于精神損害的發生是違約的確定的、可預見的結果的類型。我國的相關案例也是如此。因而學者們認為,在這些案件中需要確定的是,原告遭受的非金錢損失是否可合理預見為違約的可能結果。如果合同關系存在,且被告的違約導致原告的精神損害,而精神損害為訂立合同時的可預見的可能后果,則損失可獲賠償。確立違約方對其可預見的因違約導致的對方的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一方面可為極富價值的精神利益提供保護,另一方面也可促使違約方將對方的精神損失內化為其違約成本,一定程度上阻止違約的發生,提高社會的整體效益。
可預見性規則為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提供了一個恰當的規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在我國,可預見性規則實際上是法律因果關系的規則,它表現的是一種價值判斷,任務是判定違約方承擔責任的程度。這一規則同樣適用于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是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重要規則,而且對精神損害的發生應要求更高的可能性,使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發生達到一定的確定性。規則中預見的主體為違約方,預見的時間為合同訂立時,預見的標準采用理性人標準。可預見性規則是限制債務人責任范圍的最主要手段,具有最大的價值。
2、最低限制規則
毫無限制的精神損害賠償,的確不利于交易的進行,也無法避免理論界“否定說”提出的“各種真的假的、大的小的精神損害未經審查一擁而上,法院會出現‘訴訟爆炸’,當事人亦會不堪訴累”的情況發生,導致法學權威們要毅然決然地關上違約精神損害賠償“這扇門”。在適用可預見性規則的前提下,精神損害還應具有嚴重性。輕微的精神損害即使可以預見,也可以忽略不計。即使損害本身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以確定性和嚴重性的雙層要求來進行限制,可以有效地將輕微的精神損害排除在外,防止精神損害賠償訴訟的泛濫,減少隨意性,使獲得賠償的精神損害均是可以肯定的實在的損害。
3、過失相抵規則
我國合同法歸責原則采用的是無過錯責任原則,但根據誠實信用原則,過失相抵規則在合同法上仍可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20條就規定了過失相抵:“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違約精神損害賠償之所以適用過失相抵,是因為考慮到受害人的過失也是其精神損害的來源之一,受害人應自負其責,就其過失部分應減少違約方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
三、立法建議
我國《民法通則》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正式建立。2001年3月1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其他人格利益,以及親權、親屬權、特定的物而導致精神損害的,應予賠償。此外,《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7條規定的死亡補償費、《產品質量法》第32條規定的撫恤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1、42條規定的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國家賠償法》第27條規定的死亡賠償金,在性質上均視為精神損害賠償。司法實踐中的精神損害賠儈范圍不斷擴大,但不難看出,上述規定均屬于關于侵權責任的規則,對于違約行為是否適用,現行立法并未作出規定。在人格精神利益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漠視權利主體的精神損害而不為其提供司法救濟,決非砌代法治國家所為。我國在“人權入憲”后,“人權不可侵犯”的憲法精神應該以立法上的進步予以貫徹,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世界民法發展的趨勢,為公民的精神權益提供更趨全面和有力的法律保護。我們不能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艱巨任務全壓到嚴格依法辦案,忠實于法律條文的法官們身上,應充分認識到擴大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理論研究和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勇于變革,不斷創新,大膽借鑒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先進法學理論和立法經驗,使我國的法律不過分滯后,以充分保護國內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此,筆者認為應可在我國現有的立法基礎上,將精神損失納入《合同法》113條規定的違約導致的損失之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來規制違約導致的精神損害的賠償,同時確立精神損害發生的確定性和損害的嚴重性的前提要求。這一方面符合我國對立法文件中的“損失”的解釋傳統,有先例可循;另一方面也可免去重新立法的成本,使法官判案有據,避免司法實踐的不統一。
(作者單位:山西晉華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