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參與實習是其完成學業,走向工作崗位的必經階段。實習活動中,實習生人身財產權益受損理應得到救濟,然而我國立法機關并未就實習生權益保護進行明確具體立法。本文分析了我國實習損害賠償的困境及原因,借鑒國外有關實習學生權益保障的制度經驗,試圖以侵權責任為基礎,與合同法、保險法相銜接構建我國實習損害賠償制度。
關鍵詞 實習生 損害賠償 制度構建
實習是指學校在校學生依照學校實際安排,在實習單位觀摩實習單位業務活動,在實習老師指導下以實習生身份參與或者執行實習單位工作任務等活動。學生在實習中受有人身損害事關學生、學校、實習單位三方權責。在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實踐教學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有關此類損害賠償的立法以及相關合同、保險制度的構建十分迫切。
一、構建我國有關學生實習人身權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根據資料顯示,各大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1999年,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2001年為21.61%,2002年為19.46%,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學生數為2536.5647萬人。不計入其他學歷層次的學生,就有規模如此龐大的高校學生,他們無不參與實習活動,在實習活動中產生損害賠償的法律糾紛在所難免。但是,我國法律并未對此有明確而周全的規定。
根據現有文獻,我國學生實習活動很少有反映實習生人身權益保護內容的實習協議,也缺少專門的實習保險制度。有關實習學生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多數案件是以調解形式結案的。一些案件雖然雖然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得以解決,但對于該類案件是否適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等都存在著較大爭議,這就意味著尚無明朗的法律機制來解決此類糾紛。
另外,現行《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規定僅表達了對高校實習活動的支持態度,并無規范實習尤其是如何處理實習學生人身權保障方面規范。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在中等職業學校推行學生實習責任保險的通知》中有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可以為學生投保與其實習期間相對應的學生實習責任保險。但僅規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責任保險,對于損害賠償本身卻沒有明確規定。即便是實習責任保險也是任由實習單位與學校進行自由約定,沒有強制要求,學生方面的意愿也沒有得到尊重。這個《通知》表明我國教育主管部門注意到了學生實習損害并有意通過實習保險來分散實習損害風險,有其積極意義。
二、我國有關實習學生人身權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有關實習學生人身保障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沒有系統化的損害賠償制度、實習學生沒有勞動者資格、實習合同不規范以及實習保險未制度化等方面。
(一)缺乏規范實習損害賠償的系統化制度
學校教育的實習環節是專業培養的必經環節,每個畢業生都參加過實習活動,但目前有關實習制度的法律規范很少,尤其是針對在校學生實習的法律規范幾近空白。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制辦主任、法學教授焦志勇分析,大學生實習不屬于勞動法調整范圍,主要受一般民事法律和合同法的保護。大學生如果在實習期間人身受到傷害,雖然不能認定為“工傷”,但應該參照工傷標準執行。焦志勇教授介紹說,從目前的法律框架上看,沒有一則專門的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法規,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和各有關高校也都沒有制定相關的行政規范,因此,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在法律上實際上處于一個空缺狀態,到底適用哪個法條在司法實踐中也沒有專門規定。其他學歷層次實習生實習權利保障情況亦是如此。
(二)實習生不具有勞動者身份
勞動者是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并實際參加社會勞動,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生活資料主要來源的自然人。勞動者主體資格認定的形式要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年齡或勞動行為能力;(2)體力條件,即勞動者必須具備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所需要的體力,主要是指健康條件;(3)智力條件,即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勞動經驗和勞動技能;(4)行為自由條件,即勞動者是否具有支配并使用自己勞動能力的自由。
我國《勞動法》第2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從該條文可以看出,自然人需要同用人單位成立勞動關系才能成為我國《勞動法》保護的勞動者。而《勞動法》第16條規定:“聘用(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聘用(勞動)合同。”可見,我國勞動法要求建立勞動關系需要雙方簽訂聘用(勞動)合同,但是在實習期間,實習生的檔案關系仍在學校,實習生不能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而是由學校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從現實角度出發,在校生參加實習主要是為了積累實踐經驗,無論是實習生還是實習單位都沒有建立正式勞動關系的意圖。而往往實習單位一般不會付給實習生與勞動相當的報酬,相反實習生或者所在學校要向實習單位繳納實習費用,這并不符合勞動關系的要求。實習生由于其學生身份的特殊性,學習是其主要任務,實習只是課堂學習之外鍛煉自己實踐能力的方式,實習生還是要遵守學校的各種管理制度,其實習活動受到學校的管理和限制。如果將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的關系強行按照勞動關系對待,將實習納入勞動法調整,將會影響實習單位接收實習生的積極性,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實習生權益救濟保障問題,而且會造成大學生實習難的局面。
(三)實習合同缺少實習損害賠償條款
對于還沒有畢業的實習生來說,要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在實習前簽訂實習協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目前實習生進行實習的渠道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單位,二是實習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有的學校會與實習單位簽訂委托協議,但多數學校不簽訂任何協議。從多數校企實習協議來看,即便簽訂協議也僅僅是就學校和實習單位就實習教學內容本身達成合意,對學生的多是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和遵守相關紀律,對實習損害賠償沒有約定。
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發生傷亡等事件后,若沒有實習協議的約束,學校可能會以學生遭受的傷害不是發生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拒絕承擔責任,而實習單位又以學生不是本單位的職工,對實習生只是代為培訓為由推諉賠償責任。
三、國外有關實習學生權益的制度經驗
一些發達國家建立了學生實習損害賠償制度,這些實習損害賠償制度有一個共同特征:肯定了實習學生的勞動者資格,并且配置了實習保險制度。
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案》規定,雇員(即勞動者)是指“被雇主雇用的任何人”。法案將絕大多數行業以及行業內的雇員都納入了調整范圍,在調整范圍之內的雇員都可以享受最低工資標準。根據該規定雇主可以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雇傭以下人員:送信員、見習者、實習生和學徒;全日制學生;有殘疾的工人。而德國對于兼職學生的勞動者身份,學術界、司法界都已形成了一致意見,正如德國聯邦勞動法院在一則判決中所指出的那樣,學生課余打工等情況,只要學生必須聽從用人單位的指示,在其組織中提供非獨立性勞動,就應當認定成立了具有從屬性的勞動關系,學生作為勞動者受法律保護。
德國于1969年率先頒布實施了《聯邦職業教育法》,為不斷完善實習生制度,又相繼頒布了與之配套的《職業教育促進法》、《企業基本法》、《技工條例》、《培訓員資格條例》、《青年勞動保護法》等一大批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條例或實施辦法。德國政府針對“大學生實習制度”,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政府成立了大學生實習專門委員會,明確了用人單位和高校在培訓學生方面各自的職責,并由專門委員會負責統一的監督指導,構建并完善了實習制度及法律法規體系。對愿意并接受學生實習的單位或企業提供財政支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而對那些不愿接受大學生實習,或者不歡迎大學生到其單位工作的企業主則進行相應的經濟處罰。德國和法國均規定了,學生自入學注冊,均有繳納保險的義務,這能保障大學生在遭受人身損害時能得到及時的醫療。美國也規定了大學生上學必須交納保險費用,美國對國際學生的醫療保險則帶有強制性質,沒有保險不能注冊入校。
四、我國實習學生人身權益保護制度的構建
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實習學生人身權益保護制度,需要以侵權責任法損害賠償制度為基礎,并且與合同法、保險法等制度相銜接。
(一)建立侵權責任為基礎的實習損害賠償制度
建立侵權責任為基礎的損害賠償責任制度,最重要的是明確歸責原則與賠償義務主體。
1實習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
根據現行侵權責任法,實習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因侵權主體不同而有所不同。第一、對于實習單位,若是因為實習單位的工作人員執行工作任務造成實習生人身損害,則由實習單位承擔雇主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若是由于實習單位自身的管理疏忽,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實習生人身損害的,則應承擔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第二、對于學校,因為在校大學生一般都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學校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應是過錯責任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習損害發生時,若損害是由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造成的,應當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即按份責任。若損害是由實習單位造成的,基于學校對學生負有監管的義務,應當盡可能地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如果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遭受損害,學校應該承擔補充責任,例如:如果實習單位不能支付全部賠償費用時,由學校承擔補充的賠償義務;在實習單位不能及時支付賠償費用危害到受損學生的治療時,學校現行墊付相關費用。若損害是由學校造成的,則應當由學校承擔全部責任。
2實習損害賠償的賠償義務主體
第一、學校。高校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教育法》中規定的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在教學實習中,教學活動的地點發生了變化,雖然有部分責任轉給實習單位承擔,但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沒有改變。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主體,實習期間對學生仍負有教育管理責任。
第二、實習單位。學生和實習單位是教育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實習生的“學生”身份決定學習是其主要任務,實習只能是學習之外獲取工作技能和實踐經驗的鍛煉方式,而實習單位只是為其提供一個參加實踐的機會。實習單位通過和學校簽署實習協議,接受學校的教學委托,從而獲得部分對學生教育管理權利,所以學生與實習單位是教育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實習單位接受實習生后,應該提供安全的工作場所,及時為實習生安排指導老師,對實習生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明確指導老師的職責。指導老師對實習生的工作應盡指導監督義務,盡力解決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工作和生活上的因難。
第三、致害第三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及第三十七條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可以看出,致害第三人作為直接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所以,在實習過程中,實習生受有損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致害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明確學校、實習單位的強制締約義務
在實習關系中,實習生處于弱勢地位。根據強制締約義務的弱者保護原則,其保護弱者的具體方法是:一方面限制強者的締約自由;另一方面是保障弱者的權利能夠得到實現。現階段我國正面臨的就業困難的壓力,用工單位處于強勢地位,很多的勞動者的權利沒有得到保護,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勞動用工單位的強制締約義務。雖然,司法實務中否定了實習生的勞動者身份,但是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可以比照勞動者的相關制度來完善實習損害賠償制度。應該強制要求學校和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在協議中,應明確實習生實習的場所、期限、實習目的、工作內容,尤其是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受有損害的責任承擔等內容。在實習過程中,很多實習單位隨意簽訂實習協議或者不簽,導致處于弱勢地位的實習生話語權極為薄弱,面對實習單位的種種壓榨,實習生的權利無從談起。如果學校在組織學生實習過程中未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造成實習生傷害的,學校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實習單位在組織學生實習過程中因過錯未與學校簽訂實習協議造成實習生人身傷害的, 實習單位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三)建立實習人身強制保險制度
現在大部分學校的學生都參加了學生意外傷害保險,學生意外傷害保險目前只是一種商業險,不具有強制性,且賠償限額過低,不能滿足重大傷亡事故中學生的賠償目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意外傷害風險要大于在校期間,造成的損失也遠遠高于在校期間。參加教學實習的學生是特殊的群體,涉及多方面的社會關系,應該針對實習生建立特殊的保險制度。這種保險制度賠付的對象僅限教學實習的實習生。保險費用由實習單位、實習生、學校和國家共同承擔。對于國家而言,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有義務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因此國家應該支付一定的費用來加強勞動保護。對于學校而言,它是實習生的教育管理者,學生在進行教學實習期間發生人身損害,它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于實習單位來說,實習生在其單位進行實習活動,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生意外,學校在賠償學生之后,會對其進行追償。而規定由實習生、學校、實習單位和國家共同承擔保險費用,對于實習單位來說,減輕了它們的負擔,也不會影響他們招收實習生的積極性。對于實習生而言,只需繳納一部分費用,一旦發生損害,可獲得全額賠付,這也極大的保障了處于弱勢地位的實習生的權益。另外,也可參照國外的做法,如:德國和法國均規定了,大學生自入學注冊,均有繳納保險的義務,這能保障大學生在遭受人身損害時能得到及時的醫療;美國規定大學生上學必須交納保險費用,美國對國際學生的醫療保險則帶有強制性質,沒有保險不能注冊入校。這樣也可確保每個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無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張偉.大學生的實習權益保障及制度構建[A].教學評論,2007.
[2]李文忠,王一潔,高福祿.論高職院校學生實習、就業中的法律適用問題[A].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
[3]郭捷.勞動與社會保障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孫俊強.勞動者主體資格的法律分析[J].西南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
[5]盧國偉,常佰軍.大學生實習打工受傷遭遇維權尷尬[A].西北職教,2008.
[6]劉會青.大學生勞動權益法律保障問題的探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
[7]Ellen Dannin. The Future of US Labor Law and the Long Strugglefor Labor Rights[J]. Employ Respons Rights,2009.
[8]趙明剛.德國大學的實習制度探析[J].教育評論,2010.
[9]Riddel,l M.and R.Prince.National Intern Scheme to Help Graduates through the Recession.The Te leg mm[N].January 9,2009.
[10]崔玉隆.大學生實習相關法律問題的探討[J].法制與社會,2008.
[11]鐘首桃.職校實習生傷亡事故責任分析[A].讀與寫雜志,2009.
[12]李培智.大學生實習勞動關系認定探微[J].法學雜志,2012.
[13]張勇.大學生的實習權益保障及制度構建[J].教育評論,2007.
[14]劉琴.論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的保障和法律維護[N].甘肅廣播電視大 學學報,2007.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