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運用時間序列經濟計量技術對1978—2010年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和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顯著。
關鍵詞 安徽省 人力資本存量 經濟增長 協整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一、引言
20世紀60年代,自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人力資本理論以來,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關系問題逐漸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點。近年來,我國學者也進行許多有益的探索。李輝,白志棟(2007)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力資本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證明寧夏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高度正相關的,開發和提升人力資本存量對寧夏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王方方,苗長虹,李雪芬(2007)運用SPSS軟件對河南省1978——2005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結論:人力資本對河南省經濟增長是具有較強外部效應的,河南省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趙興蘭(2009)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我國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力資本存量每增加一個百分點,GDP就會分別增加0.215和2.381個百分點,所以人力資本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遠大于物質資本投資;陳燦平(2009)通過構建以經濟增長內生理論模型為基礎的ECM模型,發現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其中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長期促進作用微弱,在短期人力資本也比不上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因此認為我國仍然處于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階段。
安徽省作為正在崛起的中部大省,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研究人力資本存量與其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對于促進安徽省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鑒于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用計量和實證的方法對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采集和處理
1、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的采集
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健康和教育。然而由于健康投資的相關統計資料不健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過教育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存量,所以本文主要以教育投資的相關數據來間接描述安徽省的人力資本存量水平。本文采用受教育年限法對安徽省的人力資本存量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ht為安徽省t年的人力資本總存量;lt為安徽省t年的總人口;lit為t年第i學歷水平的勞動力數量;hi為第i學歷水平的受教育年限。本文將安徽省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分為以下幾種情況:文盲(含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含中專)、大學(大專及以上)。其中,l1t代表文盲的勞動力數量,ht為2年,相當于部分勞動力受過一定的教育;l2t代表小學程度的人數,h2為6年;l3t代表初中程度的人數,h3=h2+3=9,即h3為9年;l4t代表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數,h4=h3+3=12,h4為12年;l5t為大學(大專及以上)程度的勞動力數量,h5=h4+4=16,h5為16年。
本文建立的實證分析模型選取了安徽省1978—2010年的數據,由于現有的統計年鑒中沒有完整的對應于每個學歷水平的勞動力數量數據,只有7次人口普查才有相關的統計資料,所以除1982年、1990年、1995—1997年、2000年、2005年、2010年數據是來自安徽省人口普查外,其他年份的數據都是由線性內插得來的估計數據。整理得到安徽省歷年人力資本存量數據如 表1:
表1 歷年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
2、安徽省經濟增長指標數據的采集
從安徽省經濟發展規模和經濟增長水平的角度,本文選取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作為衡量安徽省經濟增長的指標。
數據均來自于安徽省統計信息網和安徽省歷年統計年鑒。
(二)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經濟增長的變動趨勢
本文用H,GDPZS分別表示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根據圖1—4,1978—2010年,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安徽省經濟增長指數都是有截距的,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H呈持續增長趨勢,安徽省經濟增長指數GDPZS呈隨機變動趨勢。取一階差分以后兩者都呈隨機變動趨勢。
圖1 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 圖2 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 變動 指數變動
圖3 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 圖4 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
一階差分變動 指數一階差分變動
(三)平穩性檢驗
為了考察各變量是否具有平穩性,本文利用ADF方法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結果如表2所示。由于H和GDPZS的原水平序列ADF值的P值都大于0.10,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不顯著的,而一階差分后的ADF值的P值都小于0.01,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所以H和GDPZS的原序列都是非平穩的,且都是一階單整序列,符合協整檢驗的條件,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表2 變量的單位根ADF檢驗結果
注:(1)ADF檢驗的臨界值來自軟件EVIEWS6.0;(2) 檢驗形式中的c 和t 表示帶有常數項和趨勢項, k表示滯后期數(EVIEWS6.0自動生成的)。
(四)協整關系檢驗
協整檢驗是指如果兩個( 或兩個以上) 的時間序列變量是非平穩的,但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表現出平穩性,則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即協整關系。目前協整檢驗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兩階段回歸分析法,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協整系統檢驗。本文選用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方法進行協整檢驗。
協整關系檢驗前,在無約束VAR模型條件下,依據LR,FPE,AIC,SC,HQ等多種檢驗準則,得出VAR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由于樣本容量較大,EVIEWS本身給出了最大滯后階數為8的計算結果,通過逐一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下,最終確定該模型最佳滯后階數為1。表3為滯后階數從0到5所對應的各檢測值。
表3 水平VAR模型的最佳滯后階數結果
注:*代表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在最佳滯后階數為1的條件下,檢驗結果如 表4:
表4 協整檢驗結果
注:*代表在5%顯著性水平上拒絕零假設。
檢驗結果顯示,從長期來看,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H與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GDPZS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
(五)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根據協整關系檢驗結果,由于H和GDPZS之間具有協整關系,故可對其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 表5:
表5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Granger 檢驗結果表明,在顯著性水平 =0.05下,滯后長度為1滯后長度為1到4時,H不是GDPZS的Granger因,GDP也不是人力資本存量的Granger因。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不是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的決定因素,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不顯著影響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的變化;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也不是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的決定因素,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也不顯著影響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同時也說明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安徽省地區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三、結論和對策
第一,根據協整關系檢驗,盡管安徽省的人力資本存量和經濟增長時間序列都是不平穩的,但是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第二,根據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1978—2010年,在滯后1期—4期時,安徽省的人力資本存量不是安徽省地區經濟生產總值的Granger因,安徽省地區經濟生產總值也不是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的Granger因。這表明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和安徽省地區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的Granger因果關系。
因此,安徽省人力資本存量在安徽省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并不顯著。可能原因是:(1)人力資本流動不暢,人力資本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2)大學生就業難,許多高學歷的人力資本從事著簡單勞動,隱形的浪費人力資本存量現象的廣泛存在。
安徽要崛起,不僅要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更要注重人力資本的使用和配置,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促進安徽省經濟增長。因此,要推動安徽省經濟增長,還應該重視人力資本的使用和配置,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力資本充分流動的經濟和法律環境,充分發揮人力資本存量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參考文獻:
[1]李愛君等.河北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2005.(4):114-116.
[2]陳燦平.我國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8):218-221.
[3]趙興蘭.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J].中國商界.2009.(5):247-248.
[4]鄭麗琳.安徽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本存量效應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2009.(4):84-87.
[5]徐杰,楊建龍.中國人力資本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J].教育經濟計量研究,2010.(3):11-16.
[6]王方方,苗長虹,李雪芬.河南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河南科學,2007. (5):862-864.
[7]王艾青,安立仁.中國人力資本存量分析[J].學術研究,2004.(9):26—32.
[8]李輝,白志棟.寧夏人力資本存量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7. (2):60-63.
作者簡介:徐 翔(1988-),男(漢),安徽巢湖人,重慶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