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公共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相關原理意義入手,結合我國國情,分析了我國公民參與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應該采取的相應對策。得出公共決策中公民參與機制的重要意義,以及對提高政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的主要意義,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 公民參與 公共決策 意義問題 對策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共管理的有效執行需要公眾的支持與配合。廣泛而有序的公民參與不僅加快我國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進程,提高制定公共決策的質量,也有效的實現公共管理目標。因此,我們考察公眾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參與到公共決策的程度,也可用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廣度,深度和范圍來判定決策的民主化程度。
一、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實現公民權利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眾所周知,公民的權利是社會過程的產物,是人類奮斗的結果,公民通過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監督公共權力行使,公共決策的執行,實現自身的利益。其次,公民參與有利于培養公民精神,打造公民社會,和我國的“善治”要求相符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當部分公民缺公共責任感。政府賦予公民一定的權力并通過一定的途徑參與到公共決策中,是為了充分的提醒其主體和權利意識,自覺主動的參與國家管理,社會管理以及事務管理。最后,公民參與有利于確保公共決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即公共性和合法性。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單一主體的決策模式,因此在現實公共決策制定過程中總存在違背公共利益的現象。
二、我國公共政策中公民參與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公共參與公共決策的制度不完善
在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決策并沒有一個完整而相關的法律條文相支持。公民參與決策過程仍處于非法定性狀況。國家機關并沒有將公眾參與作為程序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國是典型的精英決策,在這種決策機制下,決策有序和無序性兼存不僅是中國決策深層次的表征,也是決策過程非定性的內容。
(二)公民參與與公共決策的組織結構單一
在我國現有數以萬計的組織和團體,他們在公共決策過程中并沒有像西方團體那樣發揮其利益表達功能。因此,我國的這種單一性組織結構使得當前公眾參與組織更多的是充當“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公民利益缺乏科學的表達機制,公民參與公共決策更多的只是形式上,這極大的影響了我國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三)公民制度化參與意識薄弱
我國公民不重視決策過程的參與而片中執行過程的參與,決策過程對公民個人利益的相關隱性狀態使很多人對自己的權利熟視無睹,逐漸形成一種與世無爭的政治意識,難以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和應由的責任。大部分學者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包括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都不及西方國民,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意識十分薄弱。
三、公民參與公共決策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體制不完善是根源,公民法律意識淡薄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現代化的公共決策體制。決策權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決策程序的不規范,透明化民主化不高。最重要的是決策制度尚不完善,公民參與制度上存在一些嚴重缺陷,參與體制分化不高,其自立性程度低,在這種情況下,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意愿很難實現。
(二)社會根源導致組織結構單一
由于政府控制社會生活的能力過于強大以及政治權利的高度一元化,我國的民間組織總體上缺乏自立性,參政能力普遍較弱。我國社會政治權力仍高度集中在共產黨組織手中,其他社會政治力量處于這一核心力量之中,中國公民的組織化程度相當低,公民難以找到是黨的組織形式,缺乏參與有效的組織依托,對公民參與也就冷漠處之。
(三)市場經濟不成熟導致機制不完善
政治生活要以一定的經濟生活為基礎。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水平發展較低,公民沒有時間和多余精力去了解決策程序,分析決策效果,獲取決策信息。而公民參與和政治信息的開放,流暢程度成正相關關系導致人民對政治普遍冷漠和經濟更加的熱愛。那些沒有得到這種信息的人則無動于衷,缺乏心理上的介入。因此很少有可能參與政治。
四、積極推進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對策
(一)完善公民參與公共決策制度,上升到法律層面
不斷豐富公民的參與形式,暢通公民參與渠道,完善各項參與制度,如聽證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公民理性選擇參與方式通過制度化參與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主張,保持思想上的理性和行為上的理性,全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改善公民參與決策的環境,健全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組織載體
公民社會的興起是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公民社會是確立了公民主體身份的社會,是這種主體身份得到國家和社會的承認和尊重的社會。公民社會必將在公民參與中發揮更大更好更積極的作用。公民社會作為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組織載體促進公民權利實現的載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三)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強化公民參與意識
首先,我們要加強對公民的教育和培訓,增強其參與能力,使其能有效地參與公共決策。加強相關政治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提高公民的政治素養,使大多數公民能理性的思考政治問題,并運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其次,創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改善公民參與環境,克服人治促進公共決策民主化,加強事前監督的同時建立公共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利用網絡陣地,發揮網絡對公共決策的影響力,積極培育適度的公民參與制度,強化公民參與制度。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
[2]科恩.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3]李鳳念.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J].重慶工學院報(社會科學),2008.
[4]張曉霞.我國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2009.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