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趨眾改變了當代高校校園文化生態,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與閑暇活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課題。面對這一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在形式上、內容上、時點上做出調整與改進,從而更好擔負起啟迪心靈、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綜合素養的功能。
關鍵詞 文化趨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
文化趨眾是一個文化大眾化過程。文化對社會的影響無所不在,引領著社會心理以及社會觀念隨之改變。社會的持續進步促進文化的大眾化進程,文化趨眾趨勢亦導致社會局部性或整體性變革。步入網絡時代,文化正以低調的姿態、迅猛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影響著大學校園文化環境以及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文化趨眾的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文化趨眾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戰
(一)文化趨眾的顯化
所謂文化趨眾是指社會文化不再為少數知識精英所獨享,日益走向通俗化、大眾化、生活化的趨勢,是文化全面融入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的過程。當今文化趨眾呈現十分顯化的特征,走過了由精英群體掌握到惠及普羅大眾的過程。
人類社會產生之初,人們地位沒有高下之分,文化不發達但向所有成員開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分工與階級的出現,文化成為了上流社會人士專門從事的排他性工作。到了近現代社會,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物質資料與精神產品的豐富,文化逐漸滲入世俗生活。進入21世紀,以手機普及為標志的文化趨眾趨勢不斷加速,在社會文化生態天平上呈現日益顯化的態勢。
文化趨眾顛覆了之前文化屬于稀有資源的狀況。作為文化產生、發展、變革、傳播的一個主要陣地,高校的文化生態首當其沖。在校園文化這一亞文化圈內,從時尚雜志、流行音樂、歌舞廳、網游到通俗文學、時裝秀、商業電影、肥皂劇,再到現在無所不在的微博、短信、飛聊、微信,文化趨眾趨勢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擴張普及,構成了新時期大學生文化生活的部分甚至主要內容。當前,文化趨眾在鋪天蓋地的商業利益驅使下,憑借現代傳播手段與網絡平臺,不僅僅成為了大學生校園日常生活的主要潮流,而且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生活,甚至改變了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及角度。文化趨眾向高校文化環境的滲透日益強勢,對大學生的情感發展、價值導向、人格提升產生深刻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二)文化趨眾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文化趨眾構建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環境,對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系,崇拜影視歌明星,喜愛時尚流行元素,推崇新奇的、符合自己個性的事物。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刺激著他們的感官,產生了不曾有過的視覺、聽覺與情感體驗,也導致他們價值模糊、精神沉淪,甚至喪失或放棄思考的本能。此時,理想信念、價值觀教育遇到了各形各色的觀念的沖擊,解構崇高、消解神圣、調侃榜樣、反叛主流,成為一種不言自明的時尚。堅守正統的理想信念,似乎成了言不由衷的投機者,成為被戲弄、被挖苦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趨眾的洪流下有些左支右絀,迫切需要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分析
(一)怎么樣正確評價與引導大學生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判斷
在文化趨眾的背景下,有兩種文化題材深為大眾所追捧,一種是以改編歷史題材與經典文學作品為手段的所謂影視大片,另一種是以愛情、武打等為內容的影視作品或流行刊物。基于商業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好多作品熱衷于把過去與將來交叉顛倒,把暴力、性等作漏骨或夸張的表現。對此,大學生卻往往欠缺甄別力、判斷力與控制力,將虛幻世界里面的東西信以為真,甚至在現實生活中親身實踐之,從而犯下錯誤。因此,怎么樣正確評價與引導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與判斷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艱巨任務。
趨眾化流行時尚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某些流行時尚雖有消極一面,但也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因此,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時,決不能忽視流行時尚的存在及其影響力,決不能忽視流行時尚為大學生普遍歡迎的客觀事實。恰恰相反,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與方法,吸精華,棄糟粕,推動校園文化豐富化、向上化、時代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修養水平和對流行時尚的鑒賞能力,使他們能夠區分出善惡美丑是非、塑造健康活潑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二)怎么樣正確評價與引導個別大學生的網絡癡迷問題
當前大學生是重要的網絡使用群體,有些人面對網絡到了如醉如癡的地步。網絡不但影響了學習,還擠占了與同學、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致使一些大學生出現孤僻、冷漠甚至殘忍的不健康心理。他們的情緒與社會交往能力都會受到不良影響,經常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大學生一旦沉溺網絡,不僅對學習、性情、人際交往方面產生負面影響,更有礙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制約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思想觀念的健康發展,進而動搖道德規范與行為準則。隨著信息技術的向縱深推進以及使用群體的日益龐大,怎樣正確評價與引導個別大學生網絡癡迷問題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思考。
三、加強與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必須貼近校園生活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文化趨眾趨勢也是合理成分與負面因素并存。其正面價值在于,顛覆了文化等級制度在道德維度上的合理性根基,使文化擺脫了過去只依附于貴族精英的寄生性,與尋常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直接聯系起來。這充分說明在文化生活中人們的感官需求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視。因此,在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大力宣傳主流文化與精英文化,但也絕不能蔑視或排斥大眾文化。隨著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昔日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鴻溝已基本歸于無形,精英文化大眾化已是客觀趨勢。
文化趨眾決定了教育必須面對時尚與網絡盛行、觀念與價值變動的教育大環境,大學生已離不開網游、微博、肥皂劇等趨眾文化。為什么趨眾文化被大學生推崇備至呢?原因是這些事物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他們的特點與需要,仿佛是量身打造。同時,文化趨眾進程中蘊含正能量的內容,以及輕松活潑、寓教于樂、易被接受的表現形式,可以為也應該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形式上貼近大學生生活。在教育教學中,拋棄一味說教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噓寒問暖。探尋校園文化建設新平臺,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能切實提升工作的針對性、靈活性與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內容上必須直面學生心靈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在關鍵的轉型階段,伴隨著種種西方文化的大舉“侵入”,我國文化趨眾趨勢進一步加強。不過,很多低級庸俗的文化也應勢而生,且有蔓延、泛濫之勢,威脅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高校必須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內容上走進學生心靈,直面學生的內心想法,及時撫慰他們的心靈。在實際工作中,首先應改變教育思路,重點解決大學生的內心困惑,逐步構建起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機制。為此,必須注重道德理性的培育。
作為個體道德認識活動的一項基本內容,道德理性“是指根據道德感知而進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對道德現象的本質、特征、內部聯系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 道德理性包括道德判斷與道德推理兩種形式。“所謂道德判斷,是指對對象包含有道德意義上的善、惡、正當、義務、責任、幸福等概念的陳述。它表示道德認識主體與對象之間的某種聯系,既是主體的一種價值取向,同時也是一種知識形態。所謂道德推理,則是從已知的道德前提推導出某個結論的認識活動。道德認識主體正是借助于歸納推理或演繹推理來加深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增加自己的道德知識的。” 康德對道德內道德理性的地位作出了經典的詮釋,主張理性生物擁有“自主的、自我立法的意志”。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判斷既是對道德現象作出斷定的邏輯思維形式,又是進行道德選擇與道德評價的認識活動。道德主體不僅是在運用道德概念對行動的善惡、好壞、是非進行道德評價,也是在批判地看待自己、他人與現實社會。因此,道德理性具備知識屬性,更具備價值屬性。隨著歷史的推進與文化的積累,道德理性不斷發展并成為個體的一種道德認識能力。由壟斷轉為民主,文化內部隱含著與生俱來的道德因子。文化趨眾對精神世界或多或少產生了直接或潛在的威脅,目前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理性已是迫在眉睫。
大學生是德育的對象,更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如果不去把握、琢磨他們內心想法,不采取豐富多彩、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而是一廂情愿地任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觀猜測,一味地選擇高壓或灌輸的簡單方式,就難以引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無法使將文化內化為自身看問題的價值標準與辦事情的實際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大學生的主體性,打破習慣思想與主觀偏見的束縛,彰顯時代特性與青年個性,通過靈活多樣、契合學生特點的方式方法營造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更多展示學生風貌的舞臺。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時點上必須適應“碎讀”時代
“碎讀”時代是基于這一現實:以短信、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以微知著、以小見長、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受眾在休息時、等車時,甚至如廁時、課間都會發揮作用。以碎片化為特征的趨眾文化構成了“碎讀”時代的典型特征。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高談闊論、板著面孔說教的方式。在當今時點上,教育必須適應碎讀時代。教育不是哪一個人或者哪一群體的事,它應該是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責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切忌對外部世界充耳不聞,實行自我封閉,拒絕流行時尚文化。這樣不僅不能減緩流行時尚文化在校園的盛行趨勢,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其變本加厲地去擁抱流行時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關注外部世界,才能切實了解娛樂、消費、語言等流行時尚的重點、熱點,才能正確認識、把握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消費觀念和文化追求,從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本職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應該是社會目標與個體目標的有機結合。個體目標是基于道德理性之上,是在文化趨眾背景下校園文化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的具體表現。當前,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多元文化撲面而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標準不時受到沖擊。社會目標是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是把個體納入到社會的整體發展進程中,是為了實現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社會目標是要推動大學生的自我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繼承發揚傳統美德、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踐行市場經濟精神,以促進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文化趨眾并非被動,對當代大學生大有影響力與感召力。作為文化趨眾的內容,物、行為與思想的趨眾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內容與行為方式。若能成功塑造大學生的道德理性,并正確引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文化趨眾一定能有助于教育目的,擔負起啟迪靈魂、提升道德認知、堅定理想信念的職能,使得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質以及綜合素養。
注釋:
唐凱麟.道德思維引論[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16-23.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