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北京的寺廟是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在什剎海地區有著豐富的古剎寺廟,它們以數量多,等級高的特點,在北京的寺廟中占有重要的分量。由于中國祭祀文化的世俗性與民俗化特點,在城市生活中形成一系列與寺廟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這些既是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必需品,也是城市人文特色的象征。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寺廟及其所承載的各種民俗活動逐漸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臺。但作為有形和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寺廟及其民俗活動對提升城市歷史價值,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活躍城市旅游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寺廟 寺廟人文活動 寺廟公共空間 什剎海地區 發展與保護
引言
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不僅包括古橋、園林、寺廟、王府、名人故居、胡同民居、老字號等物質形態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包括非物質形態的上元燈節、西寺廟會、觀蓮賞荷、祭祀火神等民俗活動,和戲曲、詩詞、書畫、曲藝等文化活動。什剎海地區的寺廟以其分布密集的特點,與其所承載的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共同成為該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寺廟及其所承載的各種民俗活動逐漸退出了城市生活的舞臺,成為城市歷史的象征。如何在城市發展的新時期,妥善保護和利用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什剎海保護規劃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基礎研究課題之一。
本文即是將什剎海保護區的重要的保護對象之一——寺廟及其周邊環境作為研究課題,對其演化發展和保護進行全面的研究,結合寺廟的歷史和現狀,對其保護和發展進行思考。
一、什剎海地區寺廟概述
(一)什剎海地區寺廟的特征
什剎海地區寺廟的特征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數量多,分布最為密集;級別高,多為歷代皇帝赦建。據有關文獻記載,北京“佛寺至千余所”,“廟宇不下千百”。清乾隆年間繪制的《京城全圖》中標有寺廟 1300 多座。而數什剎海地區的寺廟最為密集。什剎海地區的寺廟多為赦建,深為皇家重視。在皇家看來,什剎海是京城水域的水關,因此什剎海畔寺廟的神靈是最靈驗的。例如:什剎海東岸敬奉火神的火德神真君廟,其資歷要比明清皇宮里的火神資歷高深。
(二)什剎海地區寺廟的民俗活動演變
在眾多的民俗活動中,與宗教祭祀相關的活動主要有:盂蘭盆會、祭祀火神、西寺廟會、城隍出巡和上巳春禊。這些活動有的已經停止,有的延續下來,并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生活之中。這既延續了歷史文化傳統,又增強了現代城市生活了文化底蘊。
盂蘭盆會是一種宗教儀式,它在我國最早施行市在南朝初年(538 年)七月十五日,是曾三次舍身佛門的梁武帝首創的。由于皇帝的提倡,又符合民間孝親的傳統觀念,所以盂蘭盆會興盛起來,一直到清末的一千年以來,延續不斷。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大致可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宋代以前的盂蘭盆會,以佛教寺院為中心,以供佛齋僧為主要內容;到了宋代,盂蘭盆會從寺院走向民間,以祭祀祖先和超度亡魂為主要內容之一,同時帶有民間娛樂活動,形成了一種佛教習俗和民間習俗合二為一的社會新風俗。
北京的盂蘭盆會活動,早年間是在什剎海舉行的。活動分為水上和陸地兩部分。其中,水上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放河燈。 可見,什剎海地區的寺廟無論在選址、命名、院落格局和公共空間的景觀特性上,都與水有密切的聯系。在對環湖寺廟周邊環境進行整治的過程中,營造親近水岸的公共空間,形成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既是對寺廟歷史文化脈絡的一種延續,同時又豐富了環湖景觀的歷史人文特色。
(三)寺廟人文活動和公共空間的特征
寺廟作為一種祭祀的場所,它的興衰與祭祀文化的興衰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漫長的古代封建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不發達,以及統治階級維護和鞏固統治的需要,祭祀文化興盛。無論是宗教祭祀,天地鬼神祭祀,還是對歷史人物的祭祀,祭祀活動是全民性的,它反映出人們的精神信仰,是城市居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寺廟作為祭祀的場所,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是很有生命力的。近代 20 世紀上半葉,隨著清朝的滅亡,受封建統治階級推崇的各種宗教祭祀活動逐漸走向衰落,城市中的寺廟也因此香消火斷,祭祀功能逐漸衰退,寺廟逐漸演變成了現代城市中的歷史遺跡。
當然,寺廟作為現代城市中的歷史遺跡,它與其所承載的祭祀文化一起,是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若能對其進行挖掘和開發,用來發展旅游,將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品味的提高。在寺廟的祭祀功能逐漸衰退的情況下,一些寺廟周邊的商業區卻并未隨之消亡,而是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漸延續下來。有的保持了古代寺廟和商業街區合一的特點,如上海城隍廟;有的則完全演變成商業街區,古代廟宇已不復存在,如北京隆福寺。因寺廟而起的集商業、娛樂和祭祀于一體的廟會是古代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特殊形式,對我國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的經濟文化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不可否認,由寺廟祭祀文化而形成的商業街區也因此具有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在這些商業街區的發展過程中,挖掘其歷史文化價值,強化其傳統文化特色,將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
(四)什剎海的功能變遷對寺廟周邊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政府再次組織了大規模的什剎海的整治工作,并打通了環海的道路,治理了整體的環境。由于當時的財力不足,難以對很多東西進行修復和保護更新,于是進行了嚴格的保護措施,防止不當的建設對什剎海地區傳統文化特色的破壞。什剎海地區的寺廟道觀作為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物保護單位,部分也得到了重修和改造。隨著后續多次的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工作的展開,什剎海地區的部分寺廟也逐漸得到了及時的保護和整治,其周邊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宗教文化逐漸退出了社會文化的主流之列,寺廟也成了城市的文物古跡,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象征。因而寺廟周邊環境的發展趨勢與什剎海地區的整治和保護規劃有密切的關系。
二、什剎海地區寺廟及其周邊環境案例研究
什剎海地區眾多的寺廟,其古建筑風貌、使用狀況和周邊環境的現狀情況各有不同,有的仍保持原建格局,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但未列入文保單位,如什剎海寺;有的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已經完全不存在,如豐泰庵、彌陀寺;還有很多文獻記載的基本保持原建格局的寺廟還未被發掘。
(一)火神廟的歷史沿革
火德神真君廟位于地安門外大街,占地約 40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南倚后門橋,北望鐘鼓樓,西臨什剎海,東臨地外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軸線上一處重要的道教廟宇。
火德神真君廟建于大唐貞觀六年(公元 631 年),距今已有 1370 多年的歷史了。建成之初規模還很小,元、明時期均有重修,并且規模有所擴大。如今火德真君廟的格局就是明代重修后留下來的。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又重修,明清時期是火神廟的鼎盛時期。清末民初時,火神廟被擠占了不小的面積,但建筑和神像仍基本保持完整。目前火德神真君廟的主體現基本保存完整。西城區人民政府已將火神廟列為什剎海歷史文化旅游風景區深度開發重點之一。
(二)火神廟人文活動變遷
火神廟是一家道教廟宇。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間風俗活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六月二十二祭祀“火祖圣誕”的活動。過去皇帝每年都要遣太常寺官前往致祭,可見,火德真君廟也像其他皇家廟宇一樣,列入了國家祀典。
在火神廟內,每年還有很多傳統的活動: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誕辰;夏至為上清靈寶天尊誕辰;冬至是玉清元始天尊誕辰;七月十五位中元節,中元赦罪地管清虛大帝誕辰。
但在解放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火神廟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道士們陸續離廟還俗,該廟院落殿宇成為公安派出所,后來變成了解放軍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隊的家屬宿舍,據說有 30 多戶人家居住。
(三)火神廟周邊環境的演變及現狀問題
火神廟歷來是一處游玩的勝景。唐代修建火神廟時,什剎海還是一片野水,廟宇周邊主要是一片自然野趣的景觀。元代,什剎海成為京城航運的樞紐,來來往往的漕船經過火神廟前,以致鼓樓前大街逐漸成為繁華的商市,火神廟原有的野景野趣的環境因此大大改變,成為繁華的商業之地。明代以后,漕運停止,什剎海成為游覽勝地,但因地安門外鼓樓前成為了繁華的鬧市后,火神廟失去了其清靜怡然的幽雅環境。
自解放以來,由于火神廟內宗教活動的停止和廟宇功能的變化,火神廟在長期缺乏規劃的使用下,其周邊環境整體質量大大下降。
(四)火神廟周邊環境的整治規劃
火神廟以其顯著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和高級別的建筑形制,成為什剎海地區一處歷史和宗教文化重要的人文景觀,它引發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活動是古代城市居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上,火神廟及其周邊是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修繕完成以后,將由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它將為什剎海地區的旅游觀光和市民生活提供具有文化底蘊的場所。通過挖掘和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城市旅游觀光和市民生活的公共場所,有利于城市公共環境的建設和人文價值的提升。
三、什剎海地區寺廟周邊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思考
由于歷史的原因,什剎海地區的寺廟許多已經受到嚴重的破壞和荒廢。在現在仍保存完整或部分殿宇的寺廟中,被單位占用的大多進行過整修,現狀條件較好;而作為民居大雜院的寺廟,建筑大多比較破舊,且居民私搭亂建現象嚴重,院落內擁擠不堪。
寺廟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歷史文化遺存,既要保護,又要開發和利用。例如火德神真君廟目前已在修繕整治中,修繕完成以后,將有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向社會開放。這對文物保護和地區文化內涵和人文活力的提升來說都是有益的。
什剎海地區的寺廟不同于建在深山密林中的寺廟道觀,具有自然的野趣,它們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沿海及大大小小的胡同中,與民居院落比鄰而建,它們與社區的關系密切,更像是城市中的公共活動場所。依據寺廟的性質功能和所在社區的特點,創建既體現民族文化,又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休閑娛樂場所、文化生活交流中心、民間技藝的場所等,一些寺廟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傳統習慣,定期舉辦一些小型的廟會活動,以弘揚民俗文化,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結語
本論文是針對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之一的寺廟道觀進行的研究,包括地區內寺廟的整體概況、歷史沿革和民俗活動,以及地區內現存的部分寺廟的歷史和現狀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對寺廟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和發展提出一些個人的想法。希望這些努力對什剎海今后的保護工作會有一定的幫助。
北京的寺廟是千年古都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對于寺廟及其周邊環境的發展和保護思考對北京舊城內其它地區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論文在第一部分中,從理論上闡述了寺廟的祭祀文化和寺廟引發的城市活動,并通過案例分析了寺廟對城市的影響,希望在對寺廟的保護和利用中,不但從文物建筑的角度,更從城市的角度去看待古剎寺廟。
參考文獻:
[1]吳英才.中國的佛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2]候仁之.什剎海志[J].2002.
[3]田尚.中國的寺廟[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4]張敏.北京什剎海地區規劃建設的回顧與論述[J].1992.
[5]曉許.老北京的廟會[J].中國商貿,2000(4).
[6]肖艷.“盂蘭盆會” 是怎么一回事[J].文史雜志,2000(4).
[7]陳康.火神廟[J].集郵博覽.2006(5).
[8]張必忠.什剎海的歷史變遷[J].北京社會科學,1999,0191.
[9]京華.什剎海古韻游[J].北京物價,2002(3).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