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圍內深入開展了“三萬”(第一輪即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在“三萬”工作期間,我們發現農村出現大量失學或輟學孩子,他們要么在家務農要么外出務工。借此機會,我們通過調查走訪等形式對湖北省嘉魚縣官橋鎮官橋村、石鼓嶺村、跑馬嶺村和朱砂村等4個村的孩子失學進行了調查,本文重點探討農村孩子失學應采取的辦法和舉措,解決農村孩子失學需要綜合治理。
一、端正態度,提高思想認識
(一)教育是科教興農的關鍵。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目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投入大,產出低,農業的科技水平低。要徹底改變中國貧窮的農村面貌,必須依靠科技,依靠教育,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農民有知識、有文化和懂科技,才能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如果農村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文盲或半文盲普遍存在,農民的整體素質得不到提高,那么將直接影響農村的發展與穩定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二)教育是個人成才的重要法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憲法》規定每個公民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剝奪。在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時代,知識的價值更加凸顯,人才的作用更加重要,個人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必須依靠教育。在某程度上教育決定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如果農村孩子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整體文化素質不高,那么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教育是國家競爭的核心。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究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更多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必須把教育放到國家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農村教育作為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位重要,必須加快發展。
二、加大宣傳和普及力度,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農民對國家相關教育政策、法規不熟悉是導致孩子失學的重要原因,一些家長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識字不多,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法律和政策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知,在孩子是否受教育方面具有絕對決定權,實際上家長在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從而違反了國家相關教育法規和政策,然而家長卻完全不知,不以為然,因此,加強有關政策和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十分必要。
(一)學校方面,第一,教師和學校管理者要加強學習,自覺學習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有關法規,學習中央和地方有關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便于開展宣傳和普及工作。第二,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要積極向學生宣傳有關教育政策和法規,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他們的基本權利,任何人包括父母都無權剝奪他們受教育的權利。第三,針對學生失學的情況,學校要組織教師及時做家長和學生的思想工作,要深入實地調查,了解實際情況,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等形式多做家長和孩子的工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政府方面,第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特別是農村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要落到實處。第二,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等手段,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第三,要借助報紙、網絡、電視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
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教學條件
(一)增加農村教育投入。農村與城市教育差距很大,跟農村自然條件差、經濟發展落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有很大關系。鄧小平曾強調指出“在苦不能苦孩子,在窮不能窮教育,”要徹底改變農村教育現狀,各級政府加大農村教育的投入十分重要。第一,認真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外,還要密切聯系實際,制定與本地區相符合的教育政策,并向偏遠農村地區傾斜,并嚴格貫徹執行。第二,增加農村教育的投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在農村教育方面要重點傾斜。第三,積極鼓勵社會和民間人士參與辦學,比如社會捐贈等形式。第四,重視農村教師培訓。農村教育存在師資短缺,整體素質不高,知識陳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落后,通過培訓能幫助他們不斷吸收新鮮空氣和血液,從而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能力和改進教學方法。
(二)重視農村教師選拔。農村條件艱苦,面臨師資短缺、教師普遍素質不高和人才引進困難等實際情況,國家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農村教師在待遇、晉升機會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讓他們愿意去、留得住和樂于奉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優先,教師為本,要改變農村教育落后現狀,重視選拔和引進人才是關鍵。
四、發展職業教育,緩解農村孩子失學問題
在農村發展職業教育符合中國實際,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職業教育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不僅需要科技前沿的拔尖創新人才,也需要懂技術的一線專業技術人才。從目前中國人才市場需求看,大學生往往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相反技術工人非常短缺,供不應求。2005年勞動部門對44個城市統計,我國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技師和高級技師占全部技工的比例不到4%,企業的需求是14%以上。目前,企業需求與應聘人數之比是:高級技師2.4:1、技師2.1:1、高級工1.8:1、中級工1.5:1、初級工1.5:1這說明技能人才出現嚴重的供求失衡。因此,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可以充分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二)職業教育符合個人發展需要。從投入與產出看,職業教育具有投入低、見效快和很實用的特點,孩子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學到過硬的專業技能,從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減少孩子失學數量。
五、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維護孩子基本權利
在法律建設方面,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法規,但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現實發展需要,特別針對農村教育的特殊情況,法律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沒有真正保障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因此,在現有法律基礎上要不斷補充、修改和完善,并嚴格貫徹落實。同時,要加強制度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教育保障機制建設,在九年義務階段,政府要保證農村教育經費充足,教師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第二,建立監督與問責機制,對于那些國家教育政策不認真落實、教育經費不到位、教師待遇不提高、孩子失學居高不下和虛報瞞報學生失學數據等行為給予警告和紀律處分。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對于教師的考核,不僅要重視學習成績,更要重視孩子其他興趣和能力,擯棄應試教育以學生成績為主的考核機制,要求考核形式多樣,注重針對性和時效性。
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失學問題
我國于1958年1月9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確立了一套較完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暫住、出生、死亡、遷出、遷入、變更等7項人口登記制度。[2]戶籍制度在一定時期內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產生積極作用,但是隨著中國社會發展,戶籍制度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戶籍制度造成城鄉隔離,差距拉大,有學者甚至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歸結為戶籍制度,特別對農村人而言,在孩子上學、就業等方面存在一些限制措施。現在很多家庭夫妻都在城市打工,孩子卻不能在城市正規的學校上學,即使城里開辦一些私人學校,由于教學水平差、收費貴和校園安全事故頻發,好多家長只能忍痛割愛把孩子留在農村,由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幫忙照看。由于爺爺奶奶文化水平低或是文盲,自身水平有限、能力不足,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不科學、不合理做法。有些爺爺奶奶過分嬌寵孩子,缺少管教,造成孩子荒廢學業,甚至出現在學校打架斗毆等嚴重事件,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因此,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要放寬農村孩子城市準入條件,享受城市孩子一樣的優惠政策,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體現我國教育的公平與合理。
七、增加農民收入,為孩子教育提供物質保障
農村孩子失學原因很多,最主要是經濟根源,由于農村條件差,經濟發展落后,沒有可靠收入來源,家庭經濟困難造成孩子失學很多,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增加農民收入是根本,農民只有真正富裕了,才能為孩子教育提供物質保障,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減輕農民負擔。過去農民負擔過重,主要是農業稅、特產稅、子女上學等費用。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如減免農業稅、特產稅、減免學生學雜費、在農村實施最低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國家對農民種地實行糧食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惠農政策。現在農民的負擔減輕了許多,但農民負擔依然很重,比如平時生活開支、請客送禮、修建新房、迎娶媳婦、閨女出嫁和子女上學等費用,家里往往是入不敷出,欠債較多,因此,減輕農民負擔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增加農民收入。地方政府要大力招商引資,積極發展鄉鎮經濟、縣域經濟,讓農民不出縣、鎮就能打工掙錢,既增加經濟收入,又兼顧家庭,促進社會和諧。以官橋村官橋八組為例,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實現產業多元化,農民在家門口上班賺錢,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典型,具有很好的推廣意義和借鑒價值。同時要引導當地農業產業升值,增加務農收入,留住中青年在家務農,鼓勵并扶持有頭腦的農村青年和能人創業,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參考文獻:
[1]韓曉華.關愛留守兒童[J].學園.教育科研,2011.4.
[2]史浩然.論戶籍制度與教育公平[J].現在商貿工業,2008.07.
(作者單位:武漢東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