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在漢正街上,就曾有大江酒樓、談炎記水餃、老大興園魚回魚、車益記茶莊、謙祥益、怡和布店、蘇恒泰紙傘、萬鶴齡、九芝堂中藥等老字號,更別說黃陂街、花樓街上的了,這些讀者們都知道嗎?”武漢圖書館舉行了名為“尋找武漢商業老字號”的主題講座,曾任武漢商業經濟研究學會理事的王瓊輝用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帶領讀者,回溯本土商業歷史,探訪武漢老字號的前世今生,臺下年紀大的讀者頻頻點頭,可年輕的武漢伢們對這些名字則十分陌生。
“長生堂”:從文武理發到時尚美發
這里有蔣介石的指定理發師
漢口有家叫“長生堂”的美容美發店。“這家店的歷史得從清朝末年講起。”王瓊輝說,1911年,揚州剃頭匠張聚年逃難,只身一人來到漢口,在中山大道1171號租得一間房,掛出長生堂理發店的招牌,“他自己也不知道,這一掛,就跨過世紀,掛到了今天”。
王瓊輝介紹,張聚年的理發功夫是將傳統推拿融為一體的“文武理發”,但由于長生堂地處漢口舊時的法租界,這種落伍的方式不受歡迎,1928年張聚年被迫離漢,接手的人合伙出資兩千大洋,將店堂裝飾一新,并從上海請來8位燙染師傅。于是,不起眼的店堂變得舒適美觀,所理的男女發型新穎時髦,“文明理發”吸引了法租界的許多要員及太太、小姐,他們定期前來理發美容。據說,蔣介石每次來漢口,都要到長生堂指名戴恒貴及其兒子戴友寶為他剃頭。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漢口興起電影熱,法租界內相繼開設了“百代”、“中央”等幾家電影院,西方電影陸續到此放映。長生堂將西洋電影中演員的發型加以模仿推廣, 當年有一部美國影片《出水芙蓉》來漢公映,片中女主角的發型引人注目,該店師傅如法炮制。那些女顧客出店后在熟人面前炫耀:“我這頭是在長生堂做的。”這叫“時尚美發”。
“葉開泰”:從百萬白銀到步步衰退
興于官商一體毀于時局之變
王瓊輝又以老字號“葉開泰”舉例,“許多人不知道現在的武漢健民,其前身就是葉開泰”。葉開泰藥店的發展,從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算起,已有380余年。王瓊輝總結:“從乾隆到咸豐一百年間,從葉宏良到葉名琛、名灃等共五代人,葉開泰興旺發達所走的途徑就是,首則搞好藥業,發展生產,繼則培養人才,科舉入仕,由此亦官亦商。”
1927年葉開泰年終結算,積累資金為白銀104萬兩。王瓊輝痛心地說:“但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令葉開泰元氣大傷。 1931年武漢大水,1938年武漢淪陷,使葉開泰步步走向衰退。葉氏80多人的大家族里,也出了敗家子。第16代葉元喜在疏散重慶期間,以開設分店名義,騙取逃難的湖北同鄉存款3.5萬元,前往香港做投機生意,揮霍殆盡。老一輩染上鴉片煙癮,不管店事;下一輩的從小嬌生慣養,貪圖享受,不求上進,這恐怕是很多老字號衰落的內部原因。”葉開泰這樣的民族品牌在近代商業發展史上留下過瞬間的輝煌,也有不盡的遺憾,這樣的故事令講座聽眾又贊又嘆。
武漢老字號·故事知多少
王瓊輝說,近代的武漢三鎮,九省通衢,商業經濟異常活躍,“洋人買辦瞪紅了眼,各路商幫扯旗吶喊,各類字號合作與競爭,誠信與狡詐,虧本與發財都在這片土地上”。武漢老字號是一個時代活躍的身影,背后蘊藏極其深厚的市井文化和風俗文化,它們是武漢的歷史文化資源,應被更廣泛的傳播和銘記。
冠生園
1928年,冠生園因不滿足于上海的發展,將漢口選為第一個目標,來漢辦廠。冠生園的創始人冼冠生當學徒時有個愛好,每天擠出時間看報,特別留心報上刊載的工商廣告,甚至把它們剪貼下來作資料,隨時翻閱,從中領悟做生意的竅門。
汪玉霞
乾隆年間安徽休寧縣有位商人叫汪士良,在漢正街開了一家恒升布店,他收家中丫頭為妾室。小妾因地位不高,常受正妻歧視,用微薄的私房錢開了一爿鋪面,以夫姓冠名“汪玉霞”,這就是四百年老店汪玉霞的由來。解放前,汪玉霞主要生產咸酥餅、芝麻糕、京果等。小伢不聽話,大人們煩得愛說“這伢,簡直是汪玉霞的——劫數”,你看,絕酥變成劫數,汪玉霞成了武漢人的口頭禪。
伍億豐
武昌伍家模開的伍億豐,始創于清朝同治元年,算是武漢最早的一家連鎖雜貨店,先后在三鎮創辦了7家雜貨店,加上一家汾酒糟坊和一家米廠,討了個“十全十美”的吉利。伍億豐當年門庭若市,顧客擠進擠出,不然怎么會有那句俗話“伍億豐,擠不通”呢?
(來源:楚天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