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私服本身非法性質在法學界基本無爭議,但基于一種營運的工具,其必定伴隨著交易并產生大量虛擬財產,而這種類型的虛擬財產相較于正規網游的虛擬財產而言又存在一定區別,即這類虛擬財產依附存在之媒介本身是非法的。
關鍵詞 私服 網絡游戲 虛擬財產
一、私服網游構建機理及法律性質
以目前網絡游戲載體大體分類,可以將其分為網頁游戲以及非網頁游戲兩種,網頁私服即是通過復制下載他人FLASH源文件,并將其與自己私人服務器相構架橋接,進而實現此項網頁游戲獨立運營的目的。非網頁游戲的私服建立也是同樣的原理,通過免費下載游戲的客戶端,建立者將其中的源文件進行剝離分析后與私人服務器橋接,最終實現獨立運營網游的目的。
依據上文私服網游(以下簡稱“私服”)構建機理分析,根據我國《刑法》第217條第1款的規定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建立私服的行為一般會被認定為侵犯著作權罪或者非法經營罪。由于本文主論私服的虛擬財產定位及處分,故私服本身之定位不再累述。
二、私服網游中虛擬財產法律定位
私服本身非法性質在法學界基本無爭議,但基于一種營運的工具,其必定伴隨著交易并產生大量虛擬財產,而這種類型的虛擬財產相較于正規網游的虛擬財產而言又存在一定區別,即這類虛擬財產依附存在之媒介本身是非法的。
如此而論,私服的虛擬財產在很大程度上與賭博的賭資類似,但兩者也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從主體上看,根據我國《刑法》第三百零三條規定的賭博罪涉及之主體,包括“以營利為目的,聚眾賭博或者以賭博為業的”三種類型,其中第三種即是指職業參與者。而根據上文關于私服的法律定性,刑法只處罰私服的建立與運營者,而不涉及玩家(賭博等非法游戲形式除外),包括私服中大量存在的職業玩家以及他們的虛擬財產。其次從金額上看,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條規定了處罰“賭博賭資較大”的參與者,而在私服中,玩家交易額動輒上千,個別玩家虛擬財產甚至高達數萬人民幣,但論其個人虛擬財產卻均屬合法所有,不受法律法規類似賭博行為的規制。
所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刑法罪刑法定原則,用在私服的虛擬財產定位與處分中似乎再恰當不過。加之現今司法學術界與實務界對于虛擬財產的合法性與財產性達成高度一致的認同,那么存在于私服中玩家的虛擬財產是否也應該受到合法保護的呢?
三、私服網游中虛擬財產處分的局限性
通過上文的推證,如果我們認定私服中的虛擬財產合法,其也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實踐中,由于我們對于私服中玩家虛擬財產并未存在充分的認識與一致的定論,如何對待這類虛擬財產,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如何對待私服網游中玩家虛擬財產被盜或被詐騙,這一般不會有什么爭議,如同賭資被盜被搶一樣,司法可以主動介入,但追回贓物后,司法機關是否會返還?同理,如果司法機關以侵犯著作權罪或以非法經營罪介入調查,那么在查處沒收這些私人服務器后,司法機關是否會將嫌疑人的非法所得補償玩家的虛擬財產損失?
很顯然,如若這樣做,在司法實務中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基于虛擬財產估值的不穩定性,司法機關很難確切的計算每位玩家的具體損失金額;其次,如果補償金額不足以達到全額補償,那么司法機關還需計算整個游戲玩家財產及的所占比例,嚴重浪費司法資源;再次,玩家的虛擬財產補償與著作權人的經濟賠償相競合,應該優先保障哪邊的利益;最后,虛擬財產補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對玩家選擇私服網游的變相鼓勵。
綜上所述,私服虛擬財產的補償是缺乏可操作性與合理性的,那我們如何看待它本身的合法性呢?筆者認為,當玩家選擇私服網游的時候,其應被視作已認識到虛擬財產有滅失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僅是被司法查封,還包括非正規運營者的失信。而其虛擬財產則應被視作一種投資,及包括娛樂的精神財富與虛擬財產倒賣的物質財富投資,其財產雖受到法律認可與保護,但風險自擔。
無論如何,以上頂多算作是目前實務矛盾中的說辭修補,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還需從根源上進行立法補正。
參考文獻:
[1]范曉麗.對我國網絡游戲虛擬交易現狀的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7(11).
[2]何淵,榮學磊,王歡.網絡游戲私服行為的刑法定性分析[J].科技與法律,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