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裁量權是一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法官自由裁量權是審判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法治的要求,提升了人們對法律的社會控制功能的期待,但法律卻未能給人們帶來所有合理的預期,人們開始困惑于法律的局限性。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權就為司法過程之必須。但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不能是隨心所欲地,應受到制度和機制的規制,只有將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才能保證案件得以公正的審判,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在我國,由于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缺乏完善的保障和制約機制,以及受法官素質制約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一些法官隨意行使自由裁量權,甚至徇私枉濫用自由裁量權,造成“同案不同判”的不公平現象不斷發生。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最大限度的維護社會正義,對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規制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認為規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完全可以通過立法的、司法內部以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監督機制加以約束,使其能夠正當地行使并服務于法治社會。
在立法方面,首先立法機關要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保證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有法可依。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為了確保法官能夠正當行使自由裁量權,不濫用權力,最大限度的實現社會公平,必須以法律為準繩??梢酝ㄟ^完善現有法律,明確規定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權限,將法官行使裁量權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在司法方面,主要包括兩個主體,一方面就是檢察院,另一方面就是法院本身。司法的規制主要體現在了監督上面,就是要求我們完善監督機制。在外部監督上,我國已經建立了合理的監督體系,權力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媒體、廣大人民群眾都可以對法院進行監督,但仍須進一步完善。在內部監督上,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監督機制還很弱,應該以檢委會審查為主體,建立起一個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讓法官既受該機制制約,又充分行使好自由裁量權。
對于檢察院而言,一是加強監督權利的行使。既然法律賦予了我們監督的權利,我們就必須嚴格執行好,檢察機關在實踐中探索出了多種相對靈活的監督方式,主要是事后監督,有提出檢察建議、提起抗訴和糾正違法通知書等等。我認為檢察機關還可以在原有的監督方式的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拓寬檢察機關的監督途徑,增加事前監督和主動監督,已便更有效地制約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實現司法公正,比如檢察人員列席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會議或者重大案件合議庭制度。二是全面推行檢察機關量刑建議權。
在法院方面,首先要完善陪審制度,以規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由于在我國陪審制度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各個法院雖然設有人民陪審員,但是人民陪審員在參審時,往往陪而不審,合而不議,人民陪審員在表決時,要么附合審判員的意見,要么做一些并非真正理解案件的任意性表態,更甚者人民陪審員根本不參審?!睂е挛覈F今的陪審制度流于形式,人民陪審員成為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因此,急需對其進行完善,使之發揮真正實效,以實現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規制。
其次要完善公開審判制度,規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目前我國的公開審判制度,還不是很完善,未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法院應該盡快完善公開審判,讓更多的人和媒體能夠觀看庭審,以此來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在法官自身方面,必須加強和提高法官的職業素質。孟子云:“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事在人為,人的因素在建構法治國家的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的諸種價值的實現都需要人的操作。要想實現法的價值和目的,必須依賴于具有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力和堅強責任心的法官的產生,保證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基礎關鍵在法官自身。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對法官自由裁量權進行的種種規制,如果法官自身固有之缺陷與弱點不能克服,所有努力都將歸于無效。
在社會監督方面,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訴訟當事人的監督,一個就是社會輿論的監督。
訴訟當事人,是訟訴程序的參與者,也是法官判決的直接受用者,是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做出的判決影響最直接的人。訴訟當事人對于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規制主要是通過上訴或向檢察院提起申訴兩個途徑實現。
社會輿論監督,就是依靠現在的科學技術,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把庭審的過程或結果公開,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用社會人的眼光去評判法官判決是否合法合理,通過輿論去監督法官,來達到規制法官自由裁量權的目的。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客觀存在的司法權,并且必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掌握好嚴格規制和個案靈活之間的關系,才能夠被合理運作。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問題,不僅僅牽涉理論問題,還牽涉到了司法公正的問題,所以既要求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又要對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必要的規制,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借鑒外國的成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更要立足我國的實際,從我國國情出發,摸索出適合我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裁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