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陸就自然地理結構來說是一個統一的地理單位,是黑色人種的發祥地。歷史上非洲大陸在自然、種族、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某種整體一致性特征。但是,由于非洲大陸地域遼闊,自然地理條件又千差萬別,再加之地區分割、種族遷徙和外來文化的傳播等因素,又造成了非洲大陸文化的極具多樣性。可以說,整體一致性與多樣性并存是非洲文化的總體特征。現代比較法更多的不是對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法律制度比較,而是對各個國家或者地域的法律文化進行宏觀的比較和把握,然后才對制度特征進行比較說明。
非洲法的理論研究主要涉及這樣幾個問題,什么是非洲法?非洲法系是否存在等。
一、什么是非洲法
洪永紅教授認為,“非洲法”( African law )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狹義上看,它指“非洲人的法”、“非洲黑人的法”或“非洲的習慣法”。從廣義上說,“非洲法是非洲大陸各種法的統稱”。研究非洲法的基礎理論首先應從研究存在于非洲的各大法系著手。洪永紅將非洲法又可分為三大類:習慣法、宗教法和一般法。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艾周昌先生認為,非洲法系確確實實存在。在非洲法系中,習慣法占多數,制定法占少數;在制定法中,不成文法是多數,成文法則較少。非洲各國的法在所有權問題上的大體一致,以及關注集體利益甚于個人利益的共同之處,更說明一個獨立的非洲法系是客觀存在的。洪永紅教授則認為,首先,從歷史上看,自從古埃及法產生以來,非洲就存在習慣法,且還有多種不同的法律。其次,非洲國家獨立后,不僅保留了非洲習慣法,也繼受了殖民時期被西方列強強制移植而來的歐洲法,因而,提出非洲法系這一概念不符合非洲的現實。一些學者所謂的“非洲法系”,實際上是指非洲習慣法。
二、有無非洲法系
非洲法能否構成為一個獨立的法系?洪永紅教授認為,非洲存在眾多法系,但現今主要的法系是:非洲習慣法系、非洲伊斯蘭法系、非洲大陸法系、非洲普通法系和非洲混合法系。另外他認為非洲法系的提法不妥,他認為西方學者提出的“非洲法系”實際上是指“非洲習慣法”,進而提出“非洲習慣法系”的觀點。總的說來,關于非洲法系,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不存在獨立的非洲法系、存在獨立的非洲法系、未來可能發展為獨立的非洲法系。
概括地說,多數比較法學家一般否認有獨立的非洲法系的存在。無論是德國比較法學家茨威格特和海因·克茨的八大法系劃分法(羅馬法系、德意志法系、英美法系、北歐法系、社會主義法系、遠東法系、伊斯蘭法系和印度法系),還是法國法制史學家和比較法學家艾斯曼的五大法系劃分法(羅馬法系、日耳曼法系、盎格魯 ̄撒克遜法系、斯拉夫法系和伊斯蘭法系);無論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穗積陳重的“法律五大族”的分類(印度法族、支那法族、回回法族、英國法族和羅馬法族),還是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威格摩爾的16個法系分類,還有日本大木雅夫的法圈論等等,均未將“非洲法系”單列。
當然,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有非洲法系的存在。如瑞典學者馬爾姆斯特雷姆主張將當代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劃分為四大法群(group of law ):即西方法群或歐美法群、社會主義法群、亞洲非共產主義法群和非洲法群。英國非洲法專家阿洛特認為非洲法可以構成一個單獨的法系,其理由是:盡管在這塊大陸上劃分成許多社會,習慣五花八門,大家卻都發現在所有非洲國家法中均存在著一些使它們不同于歐洲各國法的共同的特點,即“非洲各國法在訴訟程序、原則、制度、技術手段方面都具有足夠的相似之處,因此可加以總的說明”,“可以認為它們構成一個法系”。中國學者在此問題上也有自己的見解,如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艾周昌先生曾撰文論述非洲法系問題,認為,大量史實雄辯證明:非洲法系確確實實存在。在非洲法系中,習慣法占多數,制定法占少數;在制定法中,不成文法是多數,成文法則較少。非洲各國的法在所有權問題上的大體一致,以及關注集體利益甚于個人利益的共同之處,更說明一個獨立的非洲法系是客觀存在的。
無論如何,非洲法的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 1957 年非洲第一個黑人國家加納取得獨立以來,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日益高漲。在此情況下,正如無法無視社會主義法的存在一樣,西方學者也無法無視非洲法存在的現實。茨威格特和克茨就此指出,這種發展最后導致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非洲法系。盡管存在著困難,我們仍然可以談論這樣一個法系。比較法學家們盡管越來越重視對非洲法的研究,不過,他們的觀點和看法仍然是非常慎重的。
而很多學者都提出了混合法系的概念,這些學者都將很多不能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中把某些地區的法律從區分開來,這些地域的法律既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特征,于是籠統的將這些規劃為混合法系中。并且混合法系的概念也十分模糊。雖然非洲法由于西方殖民國家的入侵。西方國家的法律對非洲的當地法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但作者認為其影響更多的只是非洲的習慣法。所以把非洲法劃分為混合法系的一部分是不貼切的。隨著區域化和全球化的發展,非洲法在國際地位中的作用凸顯出來,并體現了其自己獨特的特征。
我國比較法專家朱景文教授則提出了“第三世界法律體系”這一分類。他進而將第三世界法律體系分為三類。第一類,宗教法律體系;第二類,倫理、習慣調整占重要地位的國家,主要包括西方人所謂的“遠東法律體系”和非洲國家的傳統法;第三類,拉丁美洲法律體系,這是第三世界法律體系中受西方法律體系,特別是拉丁族法律體系影響最大的地區。
我們認為,非洲法呈現出整體性和多樣性的特征,非洲法雖然保留了自己的特征,但是其與國際接軌相互融合在這個大背景下對非洲法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進行十分清晰的比較和劃分,或者對非洲法的內容進行很清楚的區分是比較困難的。還有各個學者觀點不一致,研究方法和手段多樣化也導致了對非洲法的概念和非洲法系是否獨立存在這些觀點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