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可以采用權益法或成本法,一般認為權益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投資方在被投資方所有者權益中享有的份額,但權益法也存在自身缺陷。本文主要討論了權益法的涵義與適用范圍,權益法下順流與逆流交易的會計處理思路等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長期股權投資 權益法 會計處理
一、權益法下的順流與逆流交易的會計處理
1、順流交易的處理
權益法下在計算投資企業應確認的投資收益時,應將投資企業與聯營企業或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按照順流交易或逆流交易的不同形式進行抵銷。順流交易是指投資企業向被投資企業出售資產的交易。在順流交易下,投資方從被投資企業獲得一部分利潤,例如: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的股權,能夠對乙公司實施重大影響,2010年甲公司將一批成本為100萬元的存貨以12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乙公司,乙公司2010年度會計利潤為200萬元。甲公司在計算2010年度對乙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投資收益時,應當將從乙公司處獲取的資產轉讓收益20萬元按照持股比例扣除為:(200-20)€?0%=36萬元。甲公司所作的會計分錄為: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36萬元;貸:投資收益36萬元。
這樣處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資產轉讓收入在甲公司,乙公司2010年度實現的凈利潤并不包括20萬元的資產轉讓收益,從乙公司的凈利潤中將其扣除不符合經濟實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甲公司利用其對乙公司的重大影響,向乙公司銷售產品取得營業利潤,很可能正是甲公司持有乙公司股權的目的,也是甲公司取得投資收益的形式,反而不應當沖減。(2)即使是必須調整,也應當調整甲公司的營業收入,而不是投資收益。甲公司計算投資收益時,從乙公司凈利潤中沖減4萬元的理論觀點在于:在該筆交易給乙公司造成的資產價值“虛增”4萬元的潛在“損失”中,甲公司應當按照持股比例承擔20%的份額,剩下80%由于轉嫁給其他股東而無需調整。但事實上由于產品未對外售出,該筆交易引起的損益變動體現在甲公司。可以認為甲公司確認的20萬元資產轉讓收益中有20%是甲公司自身承擔的,而甲公司只應當確認由其他股東承擔的80%收益,甲公司所作的會計分錄應修正為:借:營業收入4萬元;貸: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4萬元。
2、逆流交易的處理
逆流交易是指被投資企業向投資企業出售資產的交易。例如:一.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的股權,能夠對乙公司實施重大影響,2010年乙公司將一批成本為100萬元的存貨以12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甲公司,乙公司2010年度會計利潤為200萬元。對于該筆交易,可以理解為甲公司向乙公司輸送了20萬元的利潤,由于甲公司持股比例為20%,也就是說其中的4萬元繼續由甲公司享有,而其中的16萬元則由其他股東享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的做法,該筆交易的抵銷分錄與順流交易相同,為: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36萬元;貸:投資收益36萬元。被抵銷掉的16萬元在投資方的賬面上不予反映,但從整體交易來說,也可以理解為是投資方對被投資企業的一種贈與行為或變相追加投資行為,會計分錄可以修正為(單位:萬元):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52;貸:投資收益36,貸:營業成本16(20€?0%)。
二、權益法下順流交易及逆流交易存在的問題分析
權益法按照被投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確認投資收益,而與被投資企業實際發放股利或分配利潤相脫節。因此,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收益僅僅是企業未實現的持有收益,并不會給企業帶來真正的現金流,它受被投資企業資產計價、會計核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與企業其他性質的收入或投資收益不可類比。
投資企業按照被投資企業實現的會計利潤確認投資收益,在被投資企業有盈利的情況下,會使當期會計賬面利潤增加。如果投資企業按照增加后的賬面利潤提取盈余公積或分配股利,由于沒有實際的現金流作為支撐,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將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改按成本法核算,就是考慮到母公司按照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后,可能會動用經營資金發放現金股利而使母公司被掏空。而事實上,母、子公司之間由于存在控制與被控制關系,母公司可以決定子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也就是可以決定投資收益的現金流入時間。但在共同控制與重大影響下,投資方一般不能決定被投資方的股利分配政策,確認的投資收益很可能根本不會帶來實際的現金流入,因此與控制關系相比,更不宜使用權益法。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2007 .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