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將大力推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這種大好情勢下,整個消費升級概念不斷深入人心。但是,在迅速發展的旅游業背后卻面臨著危機,其中頻發的旅游合同糾紛,暴露出法律規定的局限性、法律解決機制的不健全等問題。筆者以法律視角去查閱、討論和思索其危機存在深層次原因后,認為旅游合同違約糾紛的核心問題是旅游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債務或其履行不符合合同規定時,對另一方當事人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或法律后果,即所謂廣義上的旅游合同違約責任。因此有必要對旅游合同違約責任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細化。
關鍵詞 旅游合同 違約責任 非財產性損害賠償
一、我國旅游合同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并沒有明確規定旅游合同發生違約時違約方的承擔方式。司法實踐中當發生旅游違約糾紛時,都是參照一般合同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一般合同的違約責任承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但并不是每一種都適用于旅游合同。筆者對這幾種方式進行分析:
合同的實際履行,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等違約責任。但實際履行的救濟方式并不適用于旅游合同違約,這主要是因為旅游合同如果出現違約,雙方采取補救措施最常見的方式賠償損失。由于旅游者選擇一家旅行社主要是基于對這家旅行社的信任,如果違約的出現是因為工作人員的服務出現了瑕疵,那么旅游者已經對此次旅游活動失去了興趣,他會認為旅游合同實際履行已經達不到合同的目的。
合同的解除,即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而尚未全部履行前,當事人基于協商、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而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的一種法律行為。然而實踐中,旅游者在解除旅游合同時應謹慎,要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否則將使作為守約方的旅游者處于不利的地位。
合同違約損害賠償,即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和依據合同的規定應承擔的賠償損失的責任。這里的損失,應包括財產性損害和非財產性損害,但目前合同法僅就財產性損害方面的賠償責任予以規定。
支付合同違約金、定金。違約金,是指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依照約定或者法律規定,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數額金錢的責任形式。定金,既是一種債的擔保形式,又是一種違約責任形式。違約金與定金作為兩種獨立的違約責任形式,守約方享有選擇權,但不能同時并用。而且在旅游合同中,不宜約定定金作為違約責任的形式,因為定金具有擔保債權實現的作用,常用于價款一次支付的買賣、加工、承攬合同等。定金在旅游合同中主要體現在旅游預訂合同中,常表現為同意參加旅游團而預先支付定金。因為旅游合同簽訂后,按照行業慣例都是旅游者交付旅游費用后才進行旅游活動,所以此時交付的定金常變為旅游費用的一部分而失去作用。
二、完善我國旅游合同違約責任承擔方式的建議
首先,建立旅游合同違約非財產性損害的賠償制度。其一,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構成要件應包括:旅游者有受到嚴重的精神損害的事實;旅游營業人有嚴重的違約行為;旅游者受到嚴重的精神損害的事實與旅行社違約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其二,精神損害賠償的判斷標準,可以參照民法上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具體標準如下:旅行社違約程度的大小;違約的行為方式等具體細節;違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事實的嚴重程度;旅行社的獲利程度;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其三,建立精神損害賠償職業責任保險,即以當事人精神受到損害,并以法院受理判獲賠償后構成的一種保險責任。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同時合理地分擔服務業從業者的負擔,從而保證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其四,建立旅游者旅游時間浪費請求權制度。
其次,完善監管機制。第一、加大對旅游企業的監管和查處力度,及時發現和查處虛假宣傳、旅游服務與旅游合同貨不對板等違法違規行為,維護旅游行業的正常秩序;第二,加強對旅游合同的監管,旅行社在合同或協議的簽訂中,對服務內容及標準要具體化,避免雙方矛盾的發生和激化。特別是針對當前旅游投訴中反映出的合同約定模糊不清、違約責任不明等問題,積極完善旅游合同示范文本,明確當事人的權利和責任,對企業涉嫌損害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霸王條款”等予以清理,以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第三,充分發揮旅游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行業加強自律;第五、加強多元化社會監督。擴大監督途徑,實現旅游服務質量監督的有效延伸,從以行業主管部門監管為主,向行業自查、互查、游客反饋、媒體監督、第三方專業機構評價等多渠道監督方式并舉轉變。例如招募 “眼線”全程監督旅游營業人履行合同過程。如果在旅行過程中臥底游客發現旅行社有違約行為,返程后將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把問題向旅游監察部門作出書面報告。
最后,樹立旅游合同當事人的維權意識。簽訂合同時要仔細審核后再簽字。目前大多數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合同是事先印制好的格式合同。其中正規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合同文本還是比較規范的。針對這樣的合同一般只要注意末尾條款中的“本合同其他事項”的內容,因為這通常由旅行社隨時填寫,旅游者一定仔細審核,有不妥之處應當及時提出更改。當然有些旅行社提供的合同不一定規范,這就需要旅游者逐字逐句去審核。旅游過程中出現利益受損一定要據理力爭。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如果發現旅游路線、景點、時間、購物次數、住宿條件、伙食標準等與合同約定的不符時,首先應意識到合同簽訂地旅行社違約,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這種情況下,旅游者可先向導游咨詢、向當地旅行社或合同簽訂地旅行社投訴解決,必要時也可以向媒體反映。如果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定要搜集好證據,回來后依據合同向有管轄權的旅游質量監督部門投訴,或者直接向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