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家庭治療的原生家庭理論追溯貧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導貧困生接觸童年時未圓的渴望,應用心理劇進行家庭重塑,反映出家庭內部的潛意識動力,擴闊學生對早年經驗的觀點,從而療愈傷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
關鍵詞 貧困生 家庭排列 愛的序位 海寧格 薩提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貧困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如何推進貧困大學生工作,幫助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需要政府、高校、社會、貧困生個人各個層面要共同努力。
在同一個班級里,同一個宿舍中,那些貧困學生面對來自家庭比較富裕同學手中的名牌手機、高級相機、筆記本電腦,他們該怎樣調整心態才能使自己變得坦然?多數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人際關系上趨于封閉,他們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這種巨大的精神壓力也產生了種種心理障礙,使其不愿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生活相當封閉;大部分貧困生參與社會活動的熱情受到打擊;更有的貧困生由于貧困而對社會持極端的觀點,影響了心理健康。總觀高校貧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環境和生活條件,他們在抑郁、自卑、偏執、焦慮、恐懼和敵對等因素上,心理異常的人數比例偏高,心理問題更加突出。
家庭排列治療是建筑在精神分析和薩提亞——個人成長與家庭重塑基礎之上的。我們把家庭看成是一個 開放的、發展的系統,是因為家庭有自己的歷史,也有自己的未來,家庭具有“永存”的特性,這個系統的各個部分(家庭成員、生活場所等)是相對固定的,與外界有明顯的界限。 作為社會性的生命,每個人都隸屬于某些系統:他是一個家庭的成員、某個社區的居民、某個組織的一員……,而且他本人就是一個系統,由一個身、心等各要素構成的系統。這些大大小小的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社會中的每個人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系統中孕育、出生、成長,死亡。這些發展變化都對系統結構有影響。系統排列是最新發展出來的應用技術,它隸屬于現象學,是通過個案代表的形式呈現出當事人在系統中的狀態,進而協助當事人獲取系統里隱藏的資料,從而對事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對當事人現狀有所幫助。
海靈格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家族集體潛意識”會令到有些人把上一代的命運放到自己的生命里,無意中重演著上一代的命運。而這種家族劇本可能源自幾代前的某人,我們承接了這個劇本,在無意識中重蹈覆轍。
貧困生由于經濟上的拮據,他們生活儉樸、省吃儉用,但卻常常被經濟寬裕的同學視為土氣、摳門兒,這使得他們的自尊心常常受到傷害,也非常容易產生自卑情緒。由于自卑,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常常表現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點。同時,他們對于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力求以獲得優異成績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然而,這種強烈的自尊又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很有可能走向更強烈的自卑。他們有得到周圍環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卻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憐憫,逐漸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既堅強又脆弱的雙重性格。
貧困生人格教育離不開家庭的育化作用 ,通過家庭治療的原生家庭理論追溯貧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導貧困生接觸童年時未圓的渴望,擴闊學生對早年經驗的觀點,從而療愈傷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首先對貧困生進行精神分析: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首先,通過家庭治療的原生家庭理論追溯貧困生人格形成的特殊性因素;引導貧困生接觸童年時未圓的渴望,擴闊學生對早年經驗的觀點,從而療愈傷痛 ,大大提高其身心一致的程度;運用內心互動外顯化的一種非常生動而強有力的治療和學習方式,讓貧困生不只是用頭腦而是整個身心去體驗轉化的過程。
緊接著運用薩提亞的個人成長與家庭重塑:
1、一致性溝通
在溝通中同時考慮到我、你和環境的因素,同時擁有關懷、自我肯定、智慧及創造性的特質,為我們創造和諧的關系;
2、雕塑
將內心互動外顯化的一種非常生動而強有力的治療和學習方式,讓貧困生不只是用頭腦而是整個身心去體驗轉化的過程。
透過家庭重塑,對原生家庭有新的認識,使貧困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家庭,理解尊重繼而關愛自己的父母;應用心理劇進行家庭重塑,反映出家庭內部的潛意識動力。從而使貧困生接觸更多內在力量,駕馭自己的生命,成為更負責任及能夠作出適當回應的人,完成心靈上的改變,轉化出更完整的人性,探索更多內在資源,發揮貧困成長環境的正向積極作用,悅納生命的這份饋贈——挫折教育,最終悅納自我,察覺自我價值,發展出積極的心理品質和人格建樹。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育的重要任務是:教給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際關系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的誠摯,并在此基礎上面在自己身上確立美好的品質”。
很多不能接受父母某些方面的子女,恰恰成為與父母在這些方面非常類似的品質。按照黑林格的理論,這是子女潛意識中對父母的“愛”的一種體現!是人的潛意識里對親人的愛 在意識中被壓抑了,將愛和尊敬說出來,重新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純樸的家庭親情,貧困生就會獲得巨大的心靈能量。并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好的品質。
項目說明:本文系201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課題 “借鑒家庭治療理念,探索貧困生人格教育新思路”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托馬斯·舍費爾.喚起內心深處的家庭親情[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伯特·海寧格 Bert Hellinge.在愛中升華[M].臺灣海寧格管理顧問公司.
[3]烏沙莫.家庭系統排列入門[M].化學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