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高職大學生的美育素質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如何通過實習實訓的平臺建立高職教育與美育的綜合模式,以全面提高大學生應對社會的素質與能力,正是本課題研究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美育 綜合模式 藝術課程 實習實訓
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既要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結合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情況與美育現狀,課題組從以實踐與實訓為平臺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的實踐研究。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
我院的會計專業采用了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處處滲透審美素質教育,不僅使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工作技能與職業素質相結合,而且在順利學會專業技能的同時,強化了職業素質。會計這一行業要求時時處處嚴格自律,而此種模式在基礎技能、專業技能、高技能與崗位技能的實訓中,采用軍事化統一管理,嚴格考勤制度,加強技能評比,使學生在技能訓練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在嚴格中學會自律,學會認真敬業,學會精心管理,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與青睞,僅在大二就有90%的學生獲得了會計證,具備了職業上崗的能力。
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實踐教學體系
在頂崗實習實踐教學過程中,我院商務英語系找準雙方合作的結合點,要求學生用英語與外商進行交流時,在思維上,不只是專注于問題本身,而是更注意把問題放在廣闊豐富的時空背景上去思考;在性格上,更趨于外向,更開朗,善交際;在生活方式上,更注意從外部吸收新的、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在知識和職業方面,了解和掌握本專業或職業之外的知識,更有相容性,具有系統觀,更了解和認識自己,就在這點點滴滴階段式學習加實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斷接受著審美教育。涉外公司也在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不斷考察著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對工作的責任意識、自信心意識、組織協調能力等,并將學生的各種表現反饋給學校,以利于學校在以后的實訓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進,同時對在工作中出現的難題,讓學生逐個開動腦筋自己解決,既鍛煉了工作能力,又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科學確立實踐教學質量考核體系
我院機械電子工程系在實踐與實訓中,成功運用該教學模式,突出美育的遷移作用,將審美創新教育滲入實訓的全過程。機械制造課程設計實訓課,它的重點和難點是裝配草圖的設計與繪制,主要包括:減速器箱體和附件的設計、各傳動零件具體結構的設計、軸的設計和軸承組合裝配圖草圖的繪制。這部分設計對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要求較高,教師在指導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從提高零件強度、結構的合理性、加工和裝配的工藝性、制造成本等等作為分析問題的突破口,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切忌教師“包辦代替”,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進行方案討論時,教師也可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綜合考慮諸多因素,確定一個最佳方案,要求學生不怕困難,不斷優化設計,對設計中不合理的方案不惜推翻重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嚴肅認真的設計態度。這樣就不局限于本門課程知識的運用和訓練,更注重于各門課程間知識的整合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包括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表達溝通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等。
這種教學與創新意識培養的理念隨后在該系的“機械部件創新設計與制造”比賽中得到充分確認。該比賽中傳動裝置的葉輪與傳動軸要求學生現場制造,而比賽只為選手提供關鍵部件的規定參數和技術尺寸,部件設計形式,選用的傳動方式等環節都需要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才智,自己決定設計方案,然后把這些作品展示給大家,并提出如何改進才能更加實用、美觀和方便。這次比賽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認為是引導職業院校學子從純“制造”到“創造”的轉型,這應是未來職教改革的方向,由此,該系先后與美的集團、中集華駿、富士康等國內知名企業簽訂了長期培養用人合同,達到培養“又有才德,又有出路”優秀畢業生的目的。
這種職業教育與美育綜合教學模式的研究是項目組在一年內經過實踐整理出來的,以“實習實訓為平臺的教學模式”則突出了在實踐中進行審美創新意識的培養,并通過與用人單位不斷的交流反饋,改進實訓模式,突出各種能力培養,以適應各種崗位的需求。
基金項目:2011年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學重點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0]-JKGHBZ-0715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1999.
[2]沈飛.論科學與技術[J].裝飾,2005,(4).
[3]王一川.美學與美育[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
[4]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姚君喜.審美與藝術研究[M]. 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6]曾繁仁.現代美育理論[M].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7]吳瑞紅,張玉松.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