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背景下,結合地方醫學院校實際,從創新培養模式、深入校本教研、加強基地建設三個方面,對三年制全科醫生的培養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 卓越醫生 全科醫生 培養
2012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共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其建設內容之一是“深化三年制臨床醫學專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3+2’(三年醫學專科教育加兩年畢業后全科醫生培訓)的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我校依托國家第三批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臨床醫學專業,結合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對三年制全科醫生的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創新培養模式
1、構筑“1.5+1+0.5”培養模式。學校通過對農村衛生人才現狀和需求進行調研,結合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教學實際,構建了“1.5+1+0.5”的三年制臨床醫學(全科)人才培養模式,即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總體要求,三年制臨床醫學(全科)人才培養強調知識、能力、素質教育三者并重,尤其突出鄉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與方法、基層醫療臨床基本技能與診療技術的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在校學習一年半,畢業實習一年,崗前培訓半年。“1.5”是指入學后一年半在學校學習必備的人文素質和公共基礎課程、生物醫學課程、臨床專業課程、公共衛生課程和全科醫學課程。“1”是指學生從第四學期開始在縣級以上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畢業實習,培養學生的臨床專科技能。“0.5”是指畢業前半年安排到鄉鎮衛生院進行崗前培訓半年,幫助學生深化對全科醫學的理解,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為今后的基層醫療工作奠定基礎。
2、構建具有全科醫學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農村衛生人才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辦學特色,根據“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教學理念,以“三突出”(突出臨床能力培養,突出臨床實踐教學、突出面向農村的全科培養)為原則,構建了“以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就業為目標”的適用農村的高素質全科型衛生人才的課程群化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括人文社科與公共基礎課程群、生物醫學課程群、公共衛生課程群、臨床醫學課程群、全科醫學課程群5個課程群課程體系。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臨床能力培養納入課程體系,共同構成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內的、較為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
二、深入校本教研
1、建立網絡教研平臺。學校依托數字化校園,加強教研平臺建設,設立了“教學網”、“教學資源”等欄目,作為我校網絡教研的主導欄目;積極開展校級公開課建設。各學院整合課程資源,目前開設了45門校級公開課,涉及醫學、理學、工學、文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7個學科門類,較好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積累與優勢共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以網絡為平臺的自主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2、加強校本教材建設。為了讓學生掌握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與方法,熟悉鄉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技術,強化基層醫療臨床基本技能與診療技術,學校組織力量,主動為其“量身定做”了三本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系列教材:《基層醫療臨床基本技能與診療技術》、《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與方法》、《鄉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并已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三本教材立足于基層醫療單位實際,對提高基層醫療單位醫務人員診療水平、培養基層全科醫學人才進行了探索。
三、推進基地建設
1、加強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建設。依托我校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的現有資源,根據全科醫學的實踐技能培訓特點,加強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建設。投入四百多萬元,建立了臨床技能考核工作站;更新、添置了大批模擬教學設備,極大地改善了臨床技能訓練的教學條件。該中心目前已經成為國家級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2、加強基地建設。為加強基層實踐教學基地教學條件建設,學校主動指導、督促實踐教學基地進行臨床技能實訓中心建設,醫院負責場地、師資和部分醫療、教學模具的準備,學校負責中心布局、教學模型準備和臨床技能訓練要求的指導。
3、開展基地師資培訓。圍繞提高基層實踐教學基地師資水平,2012年至今,先后開展了兩期骨干教學人員、全科醫學骨干教師培訓班。通過培訓,使基地帶教教師掌握醫學生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教學標準及基本要求,熟悉醫學生臨床實踐教學活動和實習生管理的規范要求,了解教學運行和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
四、幾點思考
1、加強校內師資隊伍建設。全科醫學師資建設是高等學校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一項基礎工程,沒有合格的全科醫學師資就培養不出合格的全科醫生。目前校內的教師主要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全科醫學理念和知識都還比較欠缺。因而,有必要根據全科醫生培養的實際,制定全科醫學師資發展規劃。
2、進一步加強實踐基地教學能力建設。一是繼續爭取上級支持,加大投入,完善基地教學條件建設。二是繼續開展基地師資專題培訓。擬于近期對基地骨干教學人員開展臨床基本技能培訓。
3、探索制定“3+2”全科醫學專科教育學生的招生模式,向基層醫療機構及醫學畢業生宣講全科醫學制度及其在國家醫療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確保全科醫學生招生生源。
參考文獻:
[1]楊巧媛,王家驥.關于高校全科醫學教育師資建設的思考和建議[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4,2(4):229-331.
作者簡介:漆艷春(1978—)江西萍鄉人,贛南醫學院教務處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醫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