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在湖北乃至全國廣為流傳,曲調高昂,旋律優美,歌詞也豐富多樣,在音樂形態上更是頗具特色,其節奏、調式上都有其獨特性。
關鍵詞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 節奏特點 調式特點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是湖北民間音樂的中的瑰寶,目前已經有很多學者專家致力于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研究,但是很少涉及到山歌音樂形態方面的研究,其在音樂形態方面也有很多獨特性。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來分析研究鄂西南土家族山歌,可以發現它在節奏、節拍和旋律、調式等方面都有其獨特性。
一、節奏、節拍特點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節奏節拍形式多樣,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節奏,也有在同一首歌曲中多種節拍交替進行的,還有的采用自由節拍,總體可以分為節奏規整型和不規整型兩大類:
節奏規整型:這類山歌全曲采用單一節拍,節奏趨向規整,沒有太多的變化,節奏型較強,節奏特點鮮明。例如下面一首采茶歌《說去采茶就去采茶》:
【例一】
全曲共24小節,全部采用2/4拍子,以上是樂曲的第一句,后面所有的樂句幾乎都是采用這一主題句的節奏型稍做變化發展而成,整首樂曲音樂材料集中,節拍單一,每個樂句節奏規整,大致相同。
2.節奏不規整型:鄂西南土家族山歌采用不規整節奏的數量比較多,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固定節拍,但是頻繁變換節拍種類;一種是采用自由節拍,由演唱者即興發揮。例如下面一首《趕仗豍歌》,全曲共28小節,按照的順序依次頻繁變換節拍,歌曲根據唱詞內容表達的需要,一共使用了四種節拍類型,形成不規則的強弱進行:
【例二】
再如下面一首山歌《櫻桃好吃樹難栽》全部采用自由節拍形式,歌者往往不受節奏節拍的限制,隨心演唱,使用大量的襯詞和拖腔,節奏自由舒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例三】
二、調式特點
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主要采用五聲調式,羽調式歌曲的數量最多,其次是徵調式,宮調式和商調式歌曲數量很少,角調式數量更少。通過對大量的譜例研究,筆者還發現幾首三音列的山歌,這既是鄂西南土家族山歌的特色之一,也是湖北民歌的特色,下面列舉羽調式、徵調式、三音列幾種典型的調式運用特點。
1、羽調式:因為羽調式歌曲色彩柔和、抒情性強,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幾乎有2/3的歌曲都是以羽調式為主,通常以do re la、do mi la或者so la do幾中音組為骨干音構成羽調式,比如下面一首長陽縣龍船調山歌《大河漲水好放簰》:
【例四】
這首歌曲有18小節,此曲最后主音落在B音上,是一首B羽調式的山歌。歌曲色彩柔和、旋律輕松抒情,描寫了青年男女一起在河里放簰時互相逗樂打情罵俏的情景。
2、徵調式:除羽調式外,徵調式歌曲的數量在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位居第二,主要是以la do sol三個音為骨干音形成徵調式,色彩明快,如下例遠安縣山歌《賣篾貨豎》:
【例五】
全曲10小節,是G徵調式,曲中出現了A 、C、 D 、E和G這些音,但是主要是以A 、C、G(首調是la do sol)為核心音,樂曲短小,精悍旋律活潑明快,具有典型的徵調式色彩。
3、徵羽調式交替:在鄂西南土家族山歌中,有時徵羽調式會同時出現在一首歌曲里交替進行,形成不同的色彩對比,例如宜昌縣的采茶山歌《十三月采茶一年年》:
【例六】
歌曲共16小節, 1至4小節帶有羽調式色彩,5至8小節轉入徵調式,9至12小節又回到羽調式,最后4小節結束在徵調式上,這樣羽、徵調式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明與暗的色彩對比。
4、三音列:采用此類音列的山歌數量很少,但是很有特色,通常以do mi sol 和la do mi兩種音列為主,do mi sol是最典型的形式,如下宜昌縣的山歌《上茶山》:
【例七】
全曲共11小節,只出現了A、#C和E三個音,(首調是do mi sol)旋律輕松活潑,節奏簡潔明快。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項目編號:2010b213
注釋:
豍趕仗是打獵的意思,趕仗歌是土家人打獵時所唱的山歌。
豎當地的方言,是指當地人用竹子手工編制成的器具,最常見的是籮筐、簸箕等。
參考文獻:
[1]郇宜敏. 談山歌[J].吉林:白城師范學院,2006.03.88.
[2]王慶沅.湖北傳統民歌的煞聲規律[J].北京:中國音樂學季刊,1991.03.27.
[3]張俊鳳.賞析中國民歌—山歌[J].遼寧:遼寧師專,2000.05.11.
[4]《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