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井岡山紅色歌謠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帶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時代印記,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井岡山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本文首先介紹了井岡山紅色歌謠的基本情況,分析了井岡山紅色歌謠興起的背景及其原因,在此基礎上對井岡山紅色歌謠的歷史內涵及其文化價值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井岡山 紅色歌謠 歷史內涵 文化價值
一、井岡山紅色歌謠的基本情況
在井岡山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集體力量的創作,形成了一批紅色歌謠,并在人民群眾的反復傳唱中逐漸傳播開來,成為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井岡山紅色歌謠內容豐富,氣勢豪邁,是井岡山人民不畏艱險的歷史寫照。筆者經過廣泛的收集整理,目前找到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范圍內紅色歌謠300多首,主要來源于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礱市朱毛會師紀念館和一些文章和書籍中,如《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歌謠選》、《炎陵飛歌》、《永新民謠諺語選》、《江西革命歌謠選》、《紅色歌謠》等。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火與血的斗爭中,廣大人民群眾用山歌、小調等歌曲形式頌揚中國共產黨和革命領袖及紅軍,于是產生大量的紅色歌謠。一些流行的民歌、小調填進了革命的新內容,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這些紅色歌謠內容包括:訴苦歌、頌歌、工農革命歌、建立工農政權歌、參加紅軍歌、紅軍紀律歌、紅軍戰斗勝利歌、支援紅軍歌、慰問紅軍歌、打土豪分田地歌、婦女解放歌、兒童歌謠、送別紅軍歌、盼望紅軍歌等。這些紅色歌謠,在革命戰爭年代發揮了很好的宣傳動員作用,是戰爭的號角和戰鼓。
這些歌謠真實地反映了革命歷史事實。如 1928年2月18日,毛澤東率部攻克寧岡新城,時有歌謠《打新城》:“茅坪出發打新城,連夜布置圍好城。毛委員到了棋盤山頂,親自指揮燒東門。東門燒開兩點鐘,朱連長端槍就沖鋒,機槍打得咯咯響,反動軍聽了失了魂。南門燒到北門轉,打開兩門就出城。顧連長早已布置好,打死百多反動軍,營長打死官活捉,自愿繳槍兩百人。當兵是無產階級的,自愿報名當紅軍。毛委員的計劃好,消滅一營反動軍,槍枝彈藥繳的多,群眾挑起歸茅坪。第二天礱市開大會,寧岡縣蘇就建成,處決狗官張開陽,窮人拍手真開心。”也有對英雄、偉人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歌頌,如毛澤東、朱德等人在井岡山地區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一些歌謠中也有不少內容是對革命領導的歌頌,如《三灣降了北斗星》、《井岡山來了毛澤東》、《中國出了個毛澤東》、《貴人就是毛委員》、《好領袖是毛澤東》、《朱司令》、《好得有朱毛》等等。如《三灣降了北斗星》唱到:“三灣降了北斗星,滿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灣來了毛委員。三灣來了毛委員,帶來工農子弟兵。紅旗飄飄進三灣,九隴山溝鬧革命。”《朱司令》唱到:“頭戴竹斗笠,腳著麻草鞋,肩挑十石米,手種百擔菜。打仗一陣風,橫掃八百里,蘇區人人敬,紅軍朱司令。”這都表達了根據地人民對毛澤東和朱德由衷的熱愛和敬仰之情。
井岡山紅色歌謠不少內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也非常押韻,內容層次和邏輯都比較清楚,政治宣傳色彩明顯,價值導向也很明確。如《紅米飯,南瓜湯》:“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寒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首歌謠結合了“吃(念qia)的精打光”之類的當地土話,反映的是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的以苦為樂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價值重大。
二、井岡山紅色歌謠興起的背景及其原因
井岡山紅色歌謠是紅軍和當地人民群眾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經過集體創作和廣泛的口頭傳唱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的歌曲藝術。作為紅色文化的形式之一,紅色歌謠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的產生,首先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緊密相連,這是其產生的思想理論背景;風起云涌的革命斗爭實踐是井岡山紅色歌謠產生的現實土壤;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是紅色歌謠產生的催化劑;井岡山地區人民的民間歌謠傳統,是井岡山紅色歌謠產生的歷史人文淵源。
具體來說,井岡山紅色歌謠興起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幾個。
一是井岡山地區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紅色歌謠在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都必須有其土壤。井岡山紅色歌謠的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井岡山及其周邊地區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如歌謠《打遂川》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紅軍攻打打遂川勝利的盛況:“一九二八年八月中,遂川城里駐白軍;白匪七師五個營,到處作惡害百姓。革命農民被他殺,年青婦女被奸淫;好的東西都搶去,白匪真是虎狼心。百姓恨匪恨透心,日盼夜盼盼紅軍,指望紅軍早日來,早來一刻早太平。紅軍出了井岡山,消息傳到遂川城;朱軍長帶領二八團,到了堆前瓜子洲。紅二八團是鐵軍,戰士善戰來英勇。遂川百姓來助戰,自然馬到就成功。紅軍飛奔到草林,戰斗打響第一聲,靖衛隊和挨戶團,聽到槍聲就逃命。紅軍戰士周志亭,三顆子彈打頭陣,一直沖到陽關灘,三十幾里追敵人。紅軍來到陽關灘,直逼縣城白匪軍。紅軍整隊打縣城,速戰速決獲全勝。朱軍長前來把話講:現在該我們打頭陣。可是戰士不肯讓,大家都爭打先鋒。你爭我爭囔好久,協商辦法才通行,先鋒四個領人馬,四隊人馬攻四門。朱軍長率領一個隊,身先士卒打頭陣,隊里人馬一個連,排山倒海攻西門。聽說來了朱司令,城上匪軍喪膽魂,屁滾尿流跑得急,只怪爺娘少生腿。西門一破滿城慌,東南北門也攻破,五營匪兵沒漏網,死的死來降的降。打回遂川城一座,俘虜武器數不清;遂川人民得解放,滿城百姓齊歡慶。”
二是井岡山地區的音樂文化傳統影響。有很多紅色歌謠都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的,但是這些歌謠的創作很多都是融合了井岡山及其周邊地區的一些音樂文化傳統,如以贛南采茶戲傳統音樂潤色加工的一些紅色歌謠流傳很廣。此外,亦有諸多紅色歌謠受到客家山歌的影響,尤其是將客家山歌的審美特性與政治宣傳鼓動的契合性融為一體。《分田歌》、《暴動歌》等紅色歌謠等大多是在當地客家山歌、民謠音律的基礎上,由當地群眾創作出來的。它們采用傳統比、興、賦表現手法,溶入全新的革命內容,語言通俗,朗朗上口,便于傳唱。
三是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到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使得語言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和自由靈活,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無產階級有了自己的利益代表,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整個社會有一種破舊立新的氣勢,我們從很多紅色歌謠在其內容上便是對社會新氣象的歌頌或者對于共產主義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便可知一二。因此,整個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的改變對于井岡山地區紅色歌謠的創作興起及其發展流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井岡山紅色歌謠的歷史內涵及文化價值分析
對于井岡山紅色歌謠的歷史文化內涵的解讀應該主要從井岡山紅色歌謠產生的基本背景出發,從其根本的核心實質出發,井岡山紅色歌謠的歷史文化內涵最為關鍵的是其背后所蘊含的內核和精神實質。井岡山紅色歌謠,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斗爭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井岡山波瀾壯闊斗爭歷史畫卷的真實寫照,體現了光榮的革命傳統,蘊含了井岡山精神。
可以說,井岡山紅色歌謠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革命戰爭文化的優秀結晶。《毛委員挑糧上井岡》、《朱司令》、《三碗茶》、《同心革命歌》、《紅米飯南瓜湯》、《十別妹》、《勝利歌》、《動員歌》、《喊話歌》、《沖鋒歌》、《殺敵歌》、《暴動歌》、《赤衛隊歌》、《放哨歌》等等,這些紅色革命歌謠注重內容,不拘形式,較全面地映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戰斗生活和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時過境遷,這些當年的紅色音樂資源已經成為佐證井岡山革命斗爭歷史的民間檔案,深深地鐫刻在井岡兒女的心間。時至今日,紅色歌謠背后所反映的故事與人物成為歷史,但是其代表的卓越的精神仍然是當今時代不可或缺的。井岡山紅色歌謠其語言通俗生動,感情強烈,樸實直白,一針見血。就音律而言,不少歌曲借用了客家山歌的旋律填詞,非填詞的旋律也接近客家山歌,是當地客家話與普通話的結合體,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井岡山幾首革命歌曲,大多是以當時的紅色歌謠為基礎重新創作的,都可以找到當年革命歌謠的影子。著名的《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是1960年代唐山樵根據《紅米飯,南瓜湯》、《毛委員帶頭吃苦菜》兩首歌謠改編而成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則來源于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時期的《紅軍紀律歌》。《十送紅軍》的素材也來源于井岡山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大量的送別歌曲,如《送郎當紅軍》、《十送郎》等。
筆者認為井岡山的紅色歌謠的文化價值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于井岡山地區及其周邊地區文化的傳承,廬陵文化、客家文化、湖湘文化、吉安、寧岡采茶戲、茶陵湘劇、客家山歌、蓮花落等等,都能夠在井岡山紅色歌謠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說,井岡山的紅色歌謠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文化藝術形式,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井岡山及其周邊地區豐富文化內涵的一種傳承。二是井岡山紅色歌謠是革命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既有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內涵,又有與時俱進、價值永恒的普遍意義。井岡山紅色歌謠蘊含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保持高尚的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意義重大;井岡山紅色歌謠蘊含著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精神風貌,對各級領導干部、專家學者、軍事人員和當代青年都具有極大的教育作用;井岡山紅色歌謠蘊含著積極樂觀、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的革命激情,對于激發人們的革命激情和革命青春具有極大的激勵作用。這些無形的資源,對于當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也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種有效載體。在井岡山,紅色歌曲永遠是流行音樂,在紅歌廣場、集市、旅游車、紅色景點中,到處都飄蕩是《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斗》、《十送紅軍》、《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紅軍阿哥你慢慢走》這樣的歌曲。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院級課題“井岡山紅色歌謠思想性研究”(項目編號10dsyb10)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江西省委黨史委編著,江西革命歌謠選[Z].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2]永新縣文廣局、永新縣文化館編,永新民謠諺語選[Z].內部印刷,2006.
[3]紅色歌謠[Z].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4]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色歌謠選[J], 江西師范學院學報,1977, (3).
[5]萬雅超,井岡山紅色歌謠探析[J].老區建設,2013,(6).
[6]夏立生,王穎峰.論井岡山紅色歌謠的現實意義[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