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一線城市仍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局面,但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對房價信號形成的干擾,同樣值得重視和改善。否則,社會不公的局面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京城的“天價學區房”再次吸引眼球,因為緊臨北京一所知名重點小學,故宮附近的一套約400平方米的四合院,單價賣到32萬元/平方米。該房源雖然因價格過高而面臨有價無市的局面,但撥開價格的“面紗”,背后的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狀況正日益凸顯。
學區房向來是誕生高房價的溫床。今年4月,位于北京五道口的一套學區房,曾以10萬元/平方米的價格驚爆全城。學區房憑什么能賣這么貴?在影響房屋定價的因素中,公共資源的占有情況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其中尤以教育、交通和醫療衛生資源為主。在當前社會對教育愈加注重,而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學區房”的價格不斷攀高便不足為奇。同樣的道理,地鐵、醫院、商場等概念也被房企大做文章,使得其價格明顯高于同類其他商品房。
在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始終存在,并已成為“天價房”的重要推手。首先,在城市內部,公共交通網絡尚未實現全面覆蓋,而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也主要集中在部分核心區域;其次,在城市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出現巨大差距:最后,在城鄉之間,二元結構的存在,導致城鄉公共資源分配鴻溝變得難以填補。
這種局面也決定了城市相對于農村、大城市相對于中小城市、大城市核心區相對于郊區,其區位價值呈現出階梯式的抬升。這不僅導致人口集中向大城市流動,并造成城市負擔過重和“城市病”,而且不利于推進以建設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的城鎮化進程。北京出現的“天價學區房”,正是在資源錯配的情況下,市場結出的畸形果實。
持續多年的房地產調控,已將大部分投機投資需求擠出,以首次置業和改善型需求為主的剛需占據市場主力。雖然一線城市仍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局面,但公共資源分配不均對房價信號形成的干擾,同樣值得重視和改善。否則,社會不公的局面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首先,應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雖然現階段仍面臨不少挑戰,但對于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務,仍需要從制度、財政等方面入手,向農村、中小城市和城市郊區傾斜,努力實現公共服務覆蓋范圍、質量等的均等化。
其次,逐步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房地產市場化改革已經啟動多年,“隨行就市”是商品房定價的基本原則,但相比之下,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由于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房價就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政府對公共資源的分配。為改變這一局面,應逐步推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將一部分公共資源的支配權交給市場,從而改變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并使扭曲的房價信號得以緩解。但與此同時,要通過有效的制度約束,勿使公共服務改革變成“增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公益屬性。
最后,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公民實現公共服務的“享受均等”,此舉對提高居民的住房購買力也有著積極作用。
從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角度而言,對于個別區域出現的供不應求局面,需不斷加大供應,維持市場供需關系的平穩,避免因供需失衡而對價格信號造成扭曲。同時,政府部門應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防止“有形之手”對市場預期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