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連看”、“你畫我猜”、“切水果”、“憤怒的小鳥”……遊戲各領風騷數月,如今,“飛機大戰”正穩坐第一把交椅,但“大家感興趣的并不一定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的排名”。
在上海念書時,馮俏俏寢室的4個人都玩“偷菜”。到了吃飯時間,有人喊:“走,吃飯去!”她下意識的回答是:“等我把菜收了。”那是2009年,人人網的“開心農場”遊戲一度讓上億人癡迷。后來,馮俏俏畢業了,工作了,那塊曾經茂盛的菜地也很久沒有打理了。直到一個消息傳出——2013年8月20日,“開心農場”遊戲服務器關閉。8月21日再點開“開心農場”,會跳出一行文字:“您訪問的應用因太過老土,已被考古學家送進博物館!”
“遊戲和青春一樣,都是一茬一茬的啊!”馮俏俏感嘆。
一茬遊戲一茬人:偷菜、切水果、憤怒的小鳥……
任天堂、超級瑪麗早已成為集體記憶,隨著互聯網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電腦遊戲的流行時間也和青春一樣短暫。比如本文開頭說的“偷菜”,這款遊戲一度使不少人調了半夜的鬧鐘,就為起床“偷”別人的菜。
馮俏俏玩“偷菜”就有強迫征,不去菜地里點幾遍,心里就像缺了點什么。而她所在學院的院長,竟然趁著學生上課時間去“偷菜”,惹得馮俏俏一怒之下把院長刪除了好友。那時,她和男友異地戀,生日沒法一起過。男友花了不少時間,在“開心農場”種了10種不同的花,每種99朵,在生日那天送給了她。“他在現實中從來沒有送過我花,到最后分手也沒有。那10束花的截圖我現在還保留著。”馮俏俏不禁唏噓。
王丹薇上大學時,晚上得戴上耳機——怕遊戲音樂吵著室友——玩“植物大戰僵尸”。一到“一大波僵尸來襲”,寢室里就會響起“狂點鼠標”的聲音。王丹薇不迷“偷菜”,但她的爸爸是不折不扣的“偷菜迷”——有一次開車回河北老家,他非得帶上筆記本電腦和3G網卡,就是為了一路上“偷菜”方便。
一說到“偷菜”,張昆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蘿卜的大葉子趴在地上”的遊戲畫面。“當年玩這個遊戲的人,起碼比真的在地里種菜的人多。一個寢室4臺電腦,3臺在‘偷菜’,還有一臺在玩‘好友買賣’(記者注:人人網平臺的遊戲)。”
記者致電人人網,對方解釋,“開心農場”只是遊戲開發商五分鐘公司借助人人網開放平臺運營的一款遊戲,它的下線是開發商的決定,與人人網無關。據公開消息,五分鐘公司早在2012年年底就面臨倒閉,已經解散了最后一個遊戲項目的團隊。不過,“偷菜”遊戲版本眾多,騰訊遊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QQ農場”仍在穩定運營中。
“打飛機”玩的是排名
事實上,“偷菜”并不是唯一一款漸漸退出玩家視線的電腦遊戲。“連連看”、“你畫我猜”、“切水果”、“憤怒的小鳥”……遊戲各領風騷數月,如今,微信遊戲“飛機大戰”正穩坐第一把交椅。
玩家都直觀地稱呼這款界面簡單、操作更簡單的遊戲為“打飛機”,它的火爆很大程度歸功于微信的流行。據“資深玩家”張昆說,“打飛機”就是小時候玩過的“雷電”的手機版,因為微信而復活,“手機這個移動終端太隨意,什么時候都能玩——坐地鐵、吃飯、開會……”
騰訊遊戲的工作人員介紹,早期的單機遊戲是人機交互,互聯網的發展催生出網絡遊戲,許多單機遊戲也逐漸增加了網絡化的功能,“打飛機”就是一個典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遊戲滿足了用戶在碎片時間的娛樂需求,讓隨時隨地遊戲成為現實。”
“打飛機”無法靜音,于是王丹薇經常能在公司聽到它熟悉的背景音樂。“今天音樂一響,有幾個大姐說,肯定是哪個小姑娘在偷偷玩呢。結果,一個快50歲的男主任,默默地說是他。”王丹薇說,“這款遊戲老少咸宜,經常能在排行榜上看到領導的名字。”
“打飛機”能根據好友的遊戲得分形成排行榜,這使得原本只是獨樂樂的娛樂變成了眾樂樂的交際。張昆一位40多歲的同事,“打飛機”分數高達300多萬分,在他們部門無人能敵,牢牢占據排行榜第一位。
80后心理學家陳志林認為,現在人們生活、工作壓力大,疏于社交,“飛機大戰”成為上班族減壓和朋友圈互動的一個媒介,“大家感興趣的并不一定是遊戲本身,而是遊戲的排名”。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咨詢師宋振韶也同意這樣的看法:“‘打飛機’滿足了一些人的心理需求。比如,人有尋求心理刺激的需要,飛機越來越快,增加刺激性;人有尋找自我定位的需要,每一局遊戲都呈現排行榜,會激發自我超越的動機。”宋振韶認為,今后的遊戲都會注重遊戲者之間的互動,因為“人解決了生存問題以后,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要將更加突出”。
馮俏俏也玩“打飛機”,她覺得:“集體玩遊戲,一來是從眾心理,為了找些社交話題、融入某個群體;二來是集體空虛,要不怎么沒見集體讀書、集體真理大討論呢?”
她在微博上看到一張照片,拍攝的是20世紀80年代,一群在天安門廣場借燈光讀書的年輕人。由于燈光昏暗,照片的曝光時間是25秒,但沒有模糊,這意味著在25秒中,照片上的年輕人幾乎一動不動。“現在再去拍照,人們手里的書都變成了手機。”馮俏俏說,“工作之后,感覺越來越難靜下心來,現在最希望自己能夠好好讀幾本書。”
遊戲的重點是和你一起玩的人
在張昆看來,“偷菜”下線最根本的原因是沒人玩了,“留在網上也是占用資源”。王丹薇也覺得這是遊戲正常的更新換代。媒體人“卡獺秦”5年前曾寫過關于“偷菜”火爆的報道,5年后又寫了“偷菜”的倒閉。他在微博上感慨道:“歲月真是神偷啊,我們偷了別人的菜,時間收割了我們的青春。”
陳志林一直遺憾自己沒玩過電腦遊戲:“我的青春很無味,從小被父母安排學習各種東西,鋼琴、舞蹈、油畫、茶藝……高中嘗試過一款網絡遊戲‘夢幻西遊’,玩到10級時需要買點卡,我就很理智地放棄了。但青春應該是瘋狂的,充滿激情、刺激和探險。如果能再年輕一次,我一定要體驗遊戲。”
從掌上遊戲、單機遊戲到網絡遊戲,宋振韶對各個時代的遊戲都有不少經驗。“遊戲中的人最接近生命本真的狀態,這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和創造性的狀態。遊戲本身并沒留下深刻記憶,倒是和小伙伴們一起玩的快樂時光更讓我留戀。”
張昆最懷念的是上學時候,在寢室樓道的空地上,十幾個同學席地而坐,一起玩“殺人遊戲”(記者注:一種較量口才和推理的遊戲),從晚上10點玩到凌晨3點,意猶未盡。“遊戲的重點在于和你一起玩的人。當時燈光昏黃,大冬天每人身上裹個棉被,互相扯皮,這樣的經歷好友愛。”張昆說,“遊戲只是表現青春的載體。當大家回憶青春的時候,回憶的不是遊戲內容,而是那段時而喜笑顏開、時而破口大罵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