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夠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想象能力,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音樂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有一種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關系,需要有一種愉悅、和諧的氛圍,而“游戲法”在音樂課堂中就具有很強的互動交流性,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關鍵詞:游戲法教學 興趣 注意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253-01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夠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養想象能力,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思維水平還處于表象、直觀階段,有著天真浪漫、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任何新穎、有創意的活動都懷有“好玩”的思想傾向。據專家研究表明,人的學習效果同自身精神狀態有著很大的關系,當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時,其學習、工作的效果將事半功倍。而游戲教學則剛好迎合了兒童的這種心理特征,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經常會用到游戲教學法。那怎樣在課堂中讓學生既玩的開心又學的扎實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我在音樂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的一些做法。
1 課前動一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前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如同一出戲的“序幕”。良好的開端往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律動小游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調動起學生的胃口,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
如人音版一年級《火車開了》的課前我讓學生來做“跟我學”的律動小游戲,我說:“我來當一面鏡子,請你跟我一起做一做”。我的手舉起來,學生們也把小手舉了起來;我的手晃一晃,學生的手也跟著晃一晃;我的手做火車車輪轉動的動作,生也做火車車輪轉動的動作等等。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后,教師放《火車開了》的伴奏音樂,師生隨音樂做火車開了的律動游戲。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為學唱歌曲做好充分的鋪墊。
2 課中動一動,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7~12歲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20分鐘左右,10~12歲兒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鐘左右。因此,好動的學生在過了大半節課后往往會出現浮燥現象,這時就需要教師適當給學生加精力集中餐,做一些小游戲,讓學生活動活動。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會完全地融入到音樂教學中來,與教師、音樂產生共鳴。以便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如在學生學會了《火車開了》的歌曲之后,我發現學生的注意力有點分散,于是讓學生分組做“看誰的火車跑得快”的競賽小游戲來保持學生的注意力。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怎樣的動作才能讓火車跑得快,然后進行小組比賽,學生邊表演邊唱。孩子們為了小組獲勝,每個人都開動腦筋想辦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了表現潛能的機會,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同時,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的協作能力。
3 課后動一動,鞏固教學的成果
從兒童的心理特點來看,一節課快結束時,學生的注意力又比較分散,此時利用“游戲法”,對鞏固知識、調動學生注意力進而使之產生繼續探索的興趣起著重要作用,達到讓學生在“快樂玩”的享受中離開課堂的目的,收到意猶未盡的效果。
如《火車開了》的結束部分,我和學生一起做“火車鉆山洞”的小游戲:讓兩個同學手搭在一起呈山洞的形狀,我當火車頭領著學生邊唱《火車開了》,邊玩“鉆山洞”,之后我又放手讓學生當火車頭領著幾節“車廂”繼續玩鉆山洞的游戲。就這樣,在輕松愉樂的氛圍中,在富有情趣的活動體驗中,學生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音樂素養得到了發展。
音樂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有一種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關系,需要有一種愉悅、和諧的氛圍,而“游戲法”在音樂課堂中就具有很強的互動交流性,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當然一種教學法反復使用效果會受影響,只要教師在組織游戲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只要游戲新穎,形式多樣,富有情趣,就會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去學。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魯道夫·謝弗,王莉.兒童心理學[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3]章連啟.音樂教育教學經驗—— 中小學音樂教師叢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