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是看漲還是看衰,與中國經濟和金融形勢相關。如果經濟和金融形勢保持相對穩定,只是貨幣政策趨緊、商業銀行信貸擴張減速,那么,在此背景下,理財市場將出現規模膨脹,從而發揮替代部分銀行貸款的功能,為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提供變相融資。
但是,如果經濟和金融形勢發生動蕩乃至逆轉,理財市場也不可能繼續擴大和發展。所以,理財市場的未來和整個經濟和金融大環境息息相關。
看衰者:中國應高度警惕債務陷阱
看衰者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兩位研究員為首,他們對中國信貸不斷膨脹感到憂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員馬爾哈?納巴(MalharNabar)和帕帕?恩迪亞耶(PapaN'Diaye)兩人10月發布最新工作報告,當中警告稱,中國若不大幅調整政策,就有可能爆發金融危機,導致日后經濟發展脫軌。
他們指出:“在其他經濟體,這種信貸擴張往往牽涉對風險的嚴重低估,爆發危機的機會也不斷擴大。”兩位IMF研究員認為,這意味著利潤將減少、破產現象增多,并會出現嚴重的經濟損失。銀行出現貸款虧損,將被迫清理資產負債表,因此貸款將緊縮,私營行業投資將下降,失業率也將上升。
另據一些看衰者認為,如果GDP增速下滑,低于普遍認為的8%的警戒線,經濟將陷入動蕩,理財市場的發展更是無從談起。
為此,業內專家特別提出,中國應高度警惕債務陷阱。研究發現,中國信貸增長在2009年為42.9%、2010年為41.5%,如此高速的信貸增長將2000年以來的平均信貸增長率推高至18.2%,遠高于亞洲平均水平(除日本)。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近日發布報告稱,雖然某些信貸渠道正在收縮,但中國總體信貸水平仍然高企。按照惠譽測算的口徑,2013年中國信貸增速將達到20%。報告還預測,到2013年末,借款者所欠利息的規模占中國GDP的比例會達到12.5%;假如利率水平和GDP增長都維持穩定,到2017年,這一數據將上升到16%,更現實一些的預測是19%到22%。
看漲者:金融改革就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
格上理財高管對本報記者介紹說,“美國第三方理財在美國比較成功,獨立理財機構擁有60%的市場;澳大利亞第三方獨立理財機構在澳大利亞擁有超50%的市場;英國第三方理財公司業務要遠遠多過銀行。統領了整個市場;香港第三方理財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短短十年的時間,迅速發展起來,大約占30%。但是在中國內地,第三方理財僅擁有7%左右的市場份額,市場容量巨大,具有10萬億以上財富管理規模,可謂前景無限。”
用益信托網創始人李旸認為,第三方理財市場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現在市場上的理財產品特別多,投資者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挑選,需要中介根據風險偏好去提供投資信息和參考。
有專家分析,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方面,也是新一屆政府的大手筆。李克強總理前不久曾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進一步發揮民間資本在村鎮銀行改革發展中的作用。”
看漲者說,金融改革的目的,就是讓金融企業活起來,金融改革的內容就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通過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將會有更大的成長空間。這將會給第三方理財帶來勃勃生機。
無論看漲看衰必須按照市場規范運轉
另據央行近日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小額貸款公司數據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086家,貸款余額達到7043億元,分別比5年前增長了4.3倍和8.2倍。每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貸款余額平均9940萬元。此前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已經達到6080個,貸款余額達到5921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今年上半年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增加了1006家,貸款余額則增加了約1122億元。上千家機構已實現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覆蓋。對于小貸公司規模快速擴張的原因,一是,信貸規模緊張導致企業資金饑渴,這給小貸公司們提供了廣闊的客戶基礎。小貸公司主要滿足的是貸款資金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的中小企業的需求,中小企業很難在銀行貸到款,且不論漫長的調查、審查、審批流程,光是固定抵押物一條,就足以讓他們望而卻步。而“短頻快靈”的小貸公司恰恰解決了他們“小額、分散、短期”的資金需求。
“未來五年內,70%以上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將面臨‘關停并轉’的局面。”近日,利得財富總裁夏劍佩認為,“只有那些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中大型的第三方理財機構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中小型第三方理財機構將逐步退出市場。”
雖然目前監管層并沒有對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牌照發放和管理,但是包括利得財富、諾亞財富在內多家第三方機構已獲得由證監會發放的基金代銷牌照,并已經成立了利得基金和諾亞正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監管層支持第三方發展的態度。夏劍佩坦言,“以利得財富、諾亞財富、恒天財富等為代表的中大型第三方機構將逐步確立在行業第一梯隊位置。”
未來五年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誰能適應沒有利率保護的競爭加劇的大環境,誰就將成為轉型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