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兒童,是指父母都不是香港人,卻在香港出生、具有合法香港戶籍身份的兒童。隨著這些兒童在港普遍遭遇入學難,他們的父母才突然意識到,這回麻煩不但真的來了,而且似乎噩夢才剛剛開始。
“這些爹媽真是夠辛苦的,為了孩子進幼兒園、進小學,他們通宵排隊,有的不惜露宿公園,就是希望能獲得一次面試的機會。”看到媒體上的報道,倩倩很是感慨。
“唉,都是被那個‘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錯誤觀念給耽誤了。”小林說道。
“依你看,這個觀念到底錯在哪兒了呢?”老李問道。
“其實決定人一生成就的,不在起點而是在拐點。能夠在所謂的好學校念書什么都不代表,知識學得再多卻沒有智慧也是白搭。”
看到師父頻頻點頭,小林侃侃而談道:“再有,什么才算是好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不糊涂的家長才有可能培養出成才的孩子。”
“教授”在一旁插嘴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心理學上不是有個現象,叫‘補償心理’嘛。說的是做父母的往往會強烈地希望子女能夠享受到自己在童年時不能獲得的一些東西,比如接受優質、體面的教育等。”
倩倩放下手中的報紙說道:“由于在港上學難,不少父母又想讓孩子回內地念書,但是由于戶籍不在大陸,所以內地的公立小學不接收‘雙非’兒童,于是私立學校便借機猛漲價。”
“教授”更擔心這些孩子今后的生活,他說道:“不光是現在入幼兒園難、入小學難,這些‘雙非’兒童今后真想融入香港社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在試圖享用香港的醫療、高等教育、住房、乃至失業養老等社會公共資源和福利時,肯定還有不少阻力和麻煩。”
“天下哪兒有免費的午餐啊?!”老李一語中的:“這些‘雙非’兒童的父母當初只顧貪圖眼前小利便草率地做了決定,其實香港戶籍只是個華而不實的東西。由于前幾年赴港生子風靡一時,現在‘雙非’兒童大約已有20萬人。他們就不想想,這給彈丸之地的香港帶來了很大負擔。由于缺乏長遠規劃,前面還不知道有什么樣的風險和麻煩等著他們呢。人啊,不貪小便宜,絕不會吃大虧!”
(作者為成功航線投資者教育培訓機構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