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份以來,市場對美國縮減量寬政策的預期,觸發新興市場下跌。該市場的債券表現開始落后,股市也出現明顯下跌。
不過,如果新興市場的對外融資狀況穩健,縮減量寬的影響不會如此顯著。實際上,宏觀風險和流動性趨緊成為兩大主導因素,加劇了新興市場的跌勢。
短期來看,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轉變的觀望,將新興市場資產傾向出現下行風險,但長期而言,這些資產類別估值仍具有吸引力。
新興市場自5月滑落
由于市場在今年5月份開始觀望美國縮減量寬的政策,新興市場自此開始表現落后。
回顧2009年初~2013年5月期間市場表現,新興市場資產跑贏成熟市場資產,特別是在債券市場上。此前,在2010年底前,即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成熟市場表現趕上來(以美元計總回報),股票的表現也較為突出。
但是,由于市場在今年5月份開始觀望美國縮減量寬的政策,新興市場債券表現開始落后,股市在2009年~2010年期間的升幅盡失。亞洲市場的走勢與其他新興市場大致相同,但5月份以來的跌幅較為溫和。
兩大主導因素推動
盡管對縮減量寬的憂慮觸發市場下跌,但如果新興市場的對外融資狀況穩健,縮減量寬的影響不會如此顯著。
事實上,宏觀風險和流動性趨緊成為兩大主導因素,推動了新興市場的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那些出現經常賬赤字、財政赤字、國內信貸相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強勁及(或)通脹壓力揮之不去的國家和地區來說,其貨幣及金融資產的價值調整幅度更為顯著。
新興市場(包括亞洲)的對外及內部失衡情況加劇并非新鮮事。但是與歷史相反,當各主要央行致力為市場提供無限量資金,或許使相對資產價格變得異常時,宏觀風險開始浮現。
市場憂慮美國注資的步伐放緩(縮減量寬并不意味美聯儲將在短期內抽走資金),加上新興市場宏觀經濟失衡的情況加劇,這兩項因素分兩個不同層面進行,分別是短線和中線兩方面。
對于中線而言,結束提供無限量資金的承諾(可以說是較后期的展望)可令市場對宏觀風險有更佳的評估,最終促使風險溢價上升。基于成熟市場經濟正經歷轉型和減債,因此這屬于一項結構性問題。
大部分亞洲市場以至新興市場,在金融危機前受惠于貿易盈余增長和全球貿易擴張,因而經濟呈現出高增長率。
然而,貿易盈余存在的同時,總有其他地方出現貿易赤字。大部分貿易赤字集中于少數的市場,包括美國、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希臘,更具體而言是領先經濟體。
按定義而言,貿易赤字是指國內需求過多,以及間接來說是負債增加的結果。由于這些市場仍在致力減債(至少在私人機構方面),貿易赤字傾向收窄。出口市場明顯備受這個情況困擾。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興市場的整體外貿結余迅速惡化(見圖1)。隨著這些市場的貿易盈余減少,新興市場的國內負債(信貸占國內生產總值百分比)于2008年再度急升。
除了國家風險溢價可能對于中線而言增加,縮減量寬也對市場帶來較短期的影響。縮減量寬是一個異常的政策舉動,對美國經濟復蘇和資產價格的影響并不明確。在市況欠缺明朗的情況下,投資者傾向投資于流動性較高的市場和被視為“避險工具”的資產。然而,這是一個自行調整的現象,因為隨著價格,最終會在縮減量寬對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更趨明朗時,再度吸引投資者入市。
短期仍存下行傾向
目前,新興市場資產正傾向出現下行風險。
然而,我們認為新興市場資產近期表現落后,并不反映有關經濟體的相關情況惡化,而是短暫性因素(觀望美國貨幣政策轉變)造成的結果,以及在投資者態度相對松懈后,對整體宏觀風險重新定價。
盡管如此,上述情況無損這些資產類別長線估值的吸引力。雖然情況可能持續,但目前的調整可締造投資機會。
不過,由于宏觀風險繼續令人憂慮,投資者仍需保持審慎。在美國經濟復蘇和歐元區經濟反彈時,對比依賴商品出口的市場,一些依靠制造業產品出口而出現經常賬盈余的市場可望表現突出。
綜觀亞洲,韓國和臺灣這兩個市場穩占受惠于這一情況的優勢(預期周期性行業表現突出、對外融資限制有限和通脹溫和)。于短線而言,由于印度的對外經濟失衡問題持續,加上削減財政赤字的目標難以達到,因此短期預計對印度不利。
注:本文觀點僅供參考。本文并非亦無意作為且不應被理解為任何理財或投資建議、意見、招攬買入或售出任何投資、認購或參與任何服務或對任何產品及服務的推薦。
(作者系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