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是廣大收藏愛好者的最愛,全國收藏明清瓷者有上千萬,隊伍最龐大。青花的典雅,粉彩的柔美,五彩的艷麗,斗彩的妙曼,琺瑯彩的瑰麗……都深深地吸引人們的視線。
我也十分喜愛陶瓷,特別是彩瓷。因為我小時候住的房子周圍是一片桃樹,等到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那真是太美了。一看到彩瓷,特別是柔美的粉彩,我就愛不釋手。古人對色彩的搭配非常科學,特別雅致。我常想古代人的審美水平為什么那么高,原來他們是從美麗的大自然中吸收了許多養分,然后用于實踐了。
鑒定一件瓷器,在看過她的造型、畫意、胎釉、款識之后,最后的一點是看它有沒有磨擦過痕跡。明清瓷器主要有三大類,一陳設器,如賞瓶、貫耳瓶、出戟尊等,就如我們今天的工藝品,是擺著欣賞的;二是實用器,像盤、碗、碟等,是必備的生活用品;三是供器,如供瓶(大吉瓶)、燭臺、香爐、甘露瓶等,足用于寺廟供奉之物。還有一些是既能觀賞又能實用之器,如花盆、花瓶、文房清供等。但無論是陳設器、祭器,還是實用器,經過歲月老人的撫摸,都會留下痕跡。
一件陳設器放在那兒,會落灰吧,落灰就要去擦,天長日久,釉面上自然會出現痕跡。真品的痕跡是自然的,但不規范,有些點點截截的感覺,因為擦拭的東西不一樣,擦拭的人也不一樣,角度也不一樣,所以痕跡也不一樣。而作偽的痕跡不太自然,仔細看看痕跡往往是一個方面,一種物體用力摩擦出來的。大部分集中在某個部位,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也就是古玩行說的“老傷舊痕”。
看過釉面痕跡后,再看看“蛤蜊光”。所謂“蛤蜊光”,就是彩瓷原料經過空氣的長期氧化而表現出的五彩十色的光澤。現在“蛤蜊光”也能做出來,但有經驗的專家可以看出,人工的“蛤蜊光”色彩漂浮,過分亮麗,沒有真的“蛤蜊光”深沉自然!有些瓷器釉和彩料結合部出現“蛤蜊光”,而且深入釉中,這種自然現象目前還沒有人能偽造出來。遇到出現這類“蛤蜊光”的瓷器自然是真品。
這里還要說一下沾灰的問題,明清瓷器有的表面上看不出它的真偽,要看它的底足、底胎。過去說的什么“糯米胎”,只是比喻而已,我看許多明清仿品的胎都像糯米胎。胎有上釉的,有不上釉的。有的造假者往往將不上釉的底胎做黑、做舊,蒙騙藏家。實踐證明,瓷器放在什么地方,露胎地方就會產生什么樣色澤。將一件露胎的瓷器包扎好,存進保險箱,多少年后還是嶄新的。如果放在一個不干凈的地方,你就會發現露胎的底部變色了。一些明清瓷器由于常年擱放在潮濕不潔的地方,底部露胎地方會被空氣灰塵污染,色澤變黑。但這種黑,仔細看是灰黑色,是自然形成的,沒有一點人工痕跡。人為的色澤比自然的相對黑一些,我們叫“死色”,仔細看看有涂抹的痕跡,很難洗掉。安徽皖南經縣桃花潭一帶的許多真品,露胎底瓷器,大都是灰黑的,因為那里地處太平湖,比較潮濕。
有關文物鑒定“痕跡學”,這個問題是一些實踐型專家提出來的。我認為非常重要。我們的專家要補上這堂課,多接觸實物,認真鉆研總結出各種器物痕跡存在的必然規律和經驗,要不然成不了鑒定家。所謂“學”,是一個大課題,我不敢高攀,只是將自己多年來遇到的情況向各位藏友介紹一下,對與不對我也不敢妄下斷言。我國有幾千萬收藏大軍,他們中不乏人才、精英,有的“痕跡學”研究得非常好,有的還掌握了不少鑒定文物的絕招,只是文字很難準確表達,屬感性認知。正因為這種原因,這些掌握鑒定文物絕招的藏家沒有什么頭銜,是真理也沒有人能信!我希望有機會收藏界能召開一次“痕跡學”研討會,把他們的經驗介紹出來經過篩選,出一本書,對收藏界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