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部的一家中型券商——華安證券,出現在IPO待審名單,著實令市場驚訝。去年12月才完成股改的華安,僅僅半年多就提交IPO申請,成為待審名單8家券商中申請速度最快的券商。
與申請速度有一拼的是,華安的業績暴漲。《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2012年公司凈利潤暴增九成,此前公司凈利潤一直處于下滑中。
面對這樣的質疑,華安證券董秘趙萬利在接通《投資者報》記者電話后,表示不做評論,媒體采訪要提交書面采訪。
業績暴增九成被質疑
華安證券2012年財報顯示,營業收入8.27億元,同比提高31%。但是凈利潤由2011年的8835萬元猛增至1.68億元,增幅高達九成,位居當年非上市券商凈利潤增幅排名前列。
記者注意到,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經紀業務和承銷業務去年均出現了下降,僅有資管收入實現了微升,增幅有兩成。
最主要的業績暴增來源于投資收益。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投資收益實現1.5億元,2011年投資虧損915萬元。投資收益基本上與凈利潤持平。
近年來,華安證券在各項傳統業務穩健發展的同時,先后還取得直接投資業務資格、融資融券業務和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等資格。然而業務牌照雖齊全,但華安證券卻無特別突出的業務。
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過去4年華安證券業績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中,2008年-2012年凈利潤分別為8.07億元、5.5億元、0.88億元、1.68億元,在114家券商中,排名分別為32名、35名和57名。
好在今年的財務數據有所表現。其中經紀業務是亮點,同花順IFIND統計顯示,截至10月份,今年公司的股票基金債券交易總量達到4822億元,去年同期為3144億元,同比增加53%。資產管理方面,尤其是集合理財今年新發行了17只產品,而往年僅有2只產品;只不過承銷業務仍然表現不佳,投行部門僅有1單債券承銷,承銷收入急劇下滑。
失落的十年:曾被視為國元最佳收購目標
華安證券和國元證券總部同在安徽,兩者被視為雙雄,幾乎壟斷了安徽境內經紀業務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華安證券目前擁有營業部81家,安徽省60家,其經紀業務在安徽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國元證券營業部71家,在省內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但是過去十多年,華安證券因為委托理財巨虧被國元證券遠遠拋下,淪落至第三梯隊的券商。
1991年,華安證券前身安徽省證券公司成立。2000年,資本金由1.7億元增至17.05億元,更名為華安證券,當時的利潤和凈資產均位于行業前20名。
在華安增資一年后,即2001年,國元證券才成立。當年10月,由安徽省國際信托和安徽省信托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其他12家法人股東,成立國元證券,注冊資本20.3億元。
開始兩家公司實力相當,但是華安由于副總經理盛群迅速擴大自營盤,委托理財規模不斷擴大,導致損失慘重。2004年凈資本僅為5.23億,比2003年滑落62%,虧損高達11.67億元。而國元證券雖然也涉及委托理財,但問題較小,僅虧損1.5億元。
2006年年底,為拯救華安,安徽省政府主導重組,牽線由安徽信用擔保集團以4億元現金的形式出資,另外1億元為債權人將手中的債券轉為股權,同時提供2億元貸款。
而國元證券卻在此時獲得創新業務資格,被邀請參與托管天勤證券,2007年10月國元證券借殼成功上市。自此兩者產生差距,國元得以實現大發展。近年來,發展緩慢的華安證券一度被視為國元證券收購的最佳選擇。
2009年10月,國元證券曾進行了一次公開增發,融資額度高達百億。當時市場傳出的消息是,融資的一項用途就是收購華安證券。
盛傳收購的另一個因素是,按照證監會“一參一控”的要求,安徽國資委需要對實際控制的華安證券和國元證券進行股權整合,或者出讓其中一家的控股權。
但結果合并計劃遭到華安證券管理層的反對,兩者合并無疾而終,華安證券意在獨立發展。
2012年公司啟動企業改制,7月公司再次增資,注冊資本由24.05億元增加至28.21億元,股東16家。12月,公司整體變更為“華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華安證券上市得到安徽政府的大力支持。《安徽省金融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引導華安證券開展戰略合作,優化資本結構,增強資本實力,力爭實現上市”。
目前華安證券前幾大股東分別為安徽國有資產運營有限公司(持股32.58%)、安徽出版集團(持股17.72%)、東方國際創業公司(持股8.68%)、安徽皖能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09%)、安徽高速高速控股集團(持股4.9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