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陶學會了一種和父母對抗的方式——拒絕去上興趣班,他的媽媽孫云暉幾乎每隔幾天就要在這個問題上跟他糾纏一番,強制地命令、和緩地講道理甚至是輕微的懲罰在這個過程中交替出現。興趣班甚至變成了陶陶要挾孫云暉的手段,學費都提前交了,隔三差五地不愿意去就等于浪費了,孫云暉要哄著他去上,就被附帶各種要求——買一件什么玩具,要求去公園玩等。
孫云暉給兒子報的興趣班有3個——跆拳道、少兒英語和美術,主要是在周末上課。這和《好運·MONEY+》針對“孩子上興趣班”的問卷調查結果相吻合,在多選題“上什么類型的興趣班”上,選擇外語類、藝術類和體育類的比例最多。
上興趣班成了很普遍的學前教育形式,在是否上興趣班的問題上,只有12%的家長明確表示不會讓孩子上興趣班,88%的家長表示有計劃、孩子正在上或者讓孩子上過。有“總比什么都不學好”想法的和以“孩子感興趣”為原因的這兩類家長,在調查中比例非常接近。
興趣班到底發揮的是什么作用,你真的了解嗎?
首先你先不能太焦慮
雖然明確表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心態的家長是少數,但在我們的調查中,還是有57.9%的家長有“學了總是比不學好”的想法,這其實也是一種“不能輸”的焦慮。
這些其實源于父母的脆弱和不自信,因為自己比不過別人,有自卑心理,更容易焦慮和在意孩子不如別人的時候會自卑、被淘汰、被忽略。這類父母就容易跟風——別人學什么我們也學什么。
家長對落后的恐慌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兒童心理老師齊常才發現,經濟壓力偏大的家庭,給孩子報的班會更多,尤其以他在北京從事教育行業的經驗,通常父母的經濟狀況處于社會中等水平的,給孩子報的課外興趣班明顯比富裕家庭和偏低收入家庭多,因為這類父母最怕落后于人。
你是“沒時間”父母嗎?
齊常才認為,上興趣班成為一種普遍行為,原因之一是有大量的“沒時間”父母。因為沒時間,就花錢把孩子送到各種教育機構去上興趣班,把自己應該承擔的教育責任都交給別人。
但教育機構和孩子父母的責任承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它們至少要保證孩子在學習期間是安全的,所以不敢放開,承擔不了太多責任。因為這些壓力,只求孩子安安靜靜坐在那里,不要出什么意外就好,這也是束縛一部分興趣班的教學方式的原因。
學前教育的核心仍然在于家長的用心和精力,興趣班只是在教育中起到一些輔助作用。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早早地在這個問題上想清楚:到底是犧牲自己的其他時間,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在關注孩子的特點上,還是花錢買輕松,把孩子送出去給別人教。表面上看來只是上不上興趣班的問題,根源上卻是不同教育理念的問題。家長應該首先明確觀念再做出取舍。
孩子未必真感興趣
即使孩子表現出了上興趣班地積極性,家長也需要搞清楚孩子為什么愿意去上興趣班:是喜歡去興趣班上課學知識,還是更喜歡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實際結果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后者的可能性要比前者大得多。
而齊常才發現,孩子最初愿意學什么,心理機制也在起作用,他們會更趨向于父母的喜好——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會去做父母喜歡的事情。
但是學了比較長時間或者興趣班的數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孩子逐漸感到自由度受到限制,這時就會有壓力感。壓力感無法紓解時,再遇到一些事情,就會形成反抗行為,出現陶陶和孫云暉之間發生的那種僵持,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情感。
因此,覺得“是孩子感興趣才讓他去學的”時,父母需要問自己的是,你有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過自己類似的喜好,有沒有無意間左右過孩子的選擇。
方式不當會適得其反
幼兒教育工作者們在實踐中的發現足以證明教育方法比上興趣班本身重要:帶幼兒園的孩子玩畫畫游戲,給孩子一個虛構的主題。結果一些接受過美術培訓的孩子畫不出來,沒有接受過培訓的孩子反而能畫出來。這是因為美術興趣班的老師沒教過怎么畫——基于刻板模仿、追求“畫得像”的美術培訓實際上扼殺了孩子自由想象的能力。
很多父母送孩子上美術興趣班的初衷是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但如果興趣班的教育方式只重視模仿能力,忽視每個孩子的內心表達,起到的就會是這樣的副作用。老師指導程度低,注重內心的表達,尊重孩子的創作和發展方向的興趣班才是比較值得贊賞的興趣班。
如果一定要為孩子報興趣班,齊常才建議,要先帶孩子多接觸外界,聽兒童音樂會、看美術展覽、參加體育項目,借此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而且,在選擇培訓機構之前要試聽課程,了解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選擇以游戲方式為主的教學,等這些準備工作都齊全了,再讓孩子自己選擇要不要上興趣班和上什么興趣班。
重要的是學會承擔和堅持
齊常才主張興趣班上一兩個就足夠了,而且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學了什么和學得怎么樣,而是是否能建立“選擇了就要承擔”和養成堅持做一件事情的行為習慣。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家長不要代替孩子做選擇,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上不上和上哪個。但一旦選擇了,就要督促和鼓勵他堅持下去。
根據孩子的身體特征,通常在6歲之前身體的運動機能要打開,做到手、腦和身體的協調。長期堅持一兩個興趣的作用比前后學十個八個興趣班要明顯得多。當孩子承受不了這么多興趣班給他造成的壓力時,家長最終只能同意他放棄。次數多了,孩子就容易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面臨壓力時不做其他嘗試就輕易放棄。
可能孩子樂意去上的興趣班未必是發自內心喜歡的,但是借此學會堅持的態度和自己做的選擇必須自己承擔的理念更加重要。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玩
6歲前的孩子需要足夠的時間自由地玩。“玩”這件事,對成年人來說更多的是放松,而對孩子來說,卻是發展自控力和培養性格耐力的過程。
這個年齡的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感的控制、壓力的承載都是通過玩學會的,而不是通過手把手地教會的。一套樂高玩具,孩子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都需要時間和耐力去承擔這個過程中的枯燥乏味,發現和總結出一些規律。興趣班其實上是一種自由度更小的玩,所以恰當的自由度非常關鍵,如果興趣班對孩子的限制太多,就不適合再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