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這是詩人雪萊的名言 。但就現時代的藝術市場來言,深水無聲是多么難以到達的境界啊!且不論藝術市場是否已達到深水之境地,但至少它不再是那輛空馬車了,卻依然發出各種各樣的噪音。
按理說,中國的藝術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畫廊、拍賣行、藝博會、藝術區都已然各成體系,從幼澀到成長到符合中國國情的相對成熟,如同我們的經濟一樣,歷經高速通道達到某個境界。然而,福禍總相依。也許也是應著那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至理名言,2013年的夏天徹底成了多事之秋。
體現之一:畫廊。作為一級市場基石的畫廊,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市場上都占據著重要位置,可獨獨在中國成為一個尷尬的角色。而關于畫廊的各種坊間傳聞在今年夏季來得尤為兇猛,曾經繁華的藝術區在今夏以高昂的房租華麗麗轉身徹底蛻變為商業區,比如798藝術區,比如二十二院街。
房租、經營、客源、門市、稅收……究竟哪一樣逼走繁華藝術區中的畫廊?詳情請看本期專題《流變中的畫廊》。
體現之二:拍賣行。雖然畫廊主對拍賣行充滿了指責,認為拍賣行太過強勢,搶走了畫廊應該承擔的孵化功能,并直接與藝術家勾兌,使得一級市場流于虛設。但是這里想說的不僅僅是拍賣行在現時的風生水起,而是利益和欲望驅動下的拍賣之奇葩案例。比如說錢鐘書信札拍賣、南京藝術學院的競買會等等,拍賣場上今年數次出現了引起廣泛爭議和討論的事件,本期專題《拍賣場上的爭與罰》就此進行了分析。
體現之三:藝術區。前文說到798和二十二院街在今年的華麗轉身,而宋莊關于嚴厲打擊小產權房“新政”的頒布使藝術家再次感受到威脅。批評家楊衛發布微博說:“藝術家給宋莊帶來了極大的知名度,但知名度的提高對藝術家其實是一種損害,因為知名度高了就會導致地價和物價的飛速增長,而當地村民面對這些增長的風險只會想方設法轉嫁給藝術家,從而導致藝術家為宋莊做了貢獻,卻又不得不承擔由此帶來的負面壓力。”而從7月10號開始的政府對宋莊27個村之藝術資源的摸底,讓大家“似乎又聞到了當年圓明園畫家村被迫解散時的氣息”。
體現之四:藝術品電商。商人重利且嗅覺敏銳,這絕對是個褒揚!雖然經濟大勢不容樂觀,但先行者們并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機會。當淘寶、EBAY風行全球之際,更多的藝術品交易開始移步網絡,傳統拍賣行不僅利用網絡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更聯合大眾電商進行網絡拍賣。那么,未來的藝術品市場會不會贏網絡者得天下呢?請看專題《誰來做藝術品電商的“攪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