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大多數藝術家對真實世界的沉醉,MrYalu有一種潔癖般的零度以下的狀態,迷戀在自我精神按摩中墜入的感覺。在與世界的離岸關系中保持濃濃的好奇和關注,充滿優越感地頑固著自己的孤獨。
01
在斯瓦爾巴特群島的首府朗伊爾城,用烈酒取悅我的飛行員把我運送到雪山上的冰洞休息!當我發現遠處的第三只北極熊似乎和我目光交流,立刻衡量“放在冰洞口震懾北極狐的北極熊模型也許會吸引北極熊同伴”以及“把北極熊模型搬進冰洞也許會導致北極狐光臨”這兩個結果的嚴重性!終極決定:啊!搬進來!
02
愛笑的爸爸:祖國的紅色廚房里冷藏著我的一條腿,你不知道我跨出這一步有多痛!
03
約翰·克里斯朵夫:一個人出生以后,在幼年的時候他被各種謊言所填滿。當他覺醒的時候,當他成長起來的時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嘔吐,把這些謊言都嘔吐出來,重新開始!
圖片均來自藝術家微博
從畢業創作開始厲檳源的思考就已經進入一種自修的狀態,這在年輕藝術家中并不多見。從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出他佩服誰,這個也是我欣賞他的原因之一。從畢業創作收集可樂瓶里的氣體到師生展上錘子砸錘子的作品中,他捕捉到存在于靜態物質對象內部的隱形部分,甚至是一種毀滅性的殺傷力。但是表述方式確是激烈的,表達中的激情一直延續到他近年一系列的工作中。這兩年他仿佛小宇宙爆發:扛著煙花向北京臭水溝射擊、騎著摩托腳踩菜刀沿長安街擦出火花、跳進黃埔江與死豬共泳、午夜裸身騎摩托抱充氣娃娃或夾著十字架狂奔。與生存現實糾纏的欲望體現在近乎肉搏的事件性行為中,且喘息著滾燙的激情。這個階段他甚至把自己對象化了,我們再次感受到他的呈現:即隱藏于一具年輕肉身之中的無窮無盡的隨時漫溢的狂放不羈的形態。我稱之為高于體溫的感知力。
如果你關注他的微博你會發現,他狡詰地營銷著自己的工作。事件營銷已經在微博中被他工具化。這也反應出這代年輕藝術家的時代性。頂他吧。
01
死了都要愛 行動與錄像 9分32秒 2012
現場161把錘子(當時“雕塑中國”參展人數的總數量),通過身體力行不停地以錘擊錘,全部砸碎直到最后一把。整個過程35分鐘。
02
無間 行動與錄像 2分28秒 2010
我在2010年11月18日這一天進入北京地鐵一號線,像以往在家那樣在車廂內刷牙、洗臉、刮胡子。
03
臭水溝的春天 行動與錄像 2分35秒 2013
04
越過重浪 行動與錄像 2分45秒 2012 韓國釜山
05
肖像 行動與錄像 4分35秒 2012
打印一張從網上找來的楊佳(1980.08.27-2008.11.26)肖像,以此為參照,在展廳墻上鑿刻一個雕像。
藝術家自述
于我而言,現實環境就是我的創作背景,我希望我的藝術從生活中來,又能返回到作品中去。“此時此地,身體力行”即是我的創作活力所在;“不擇手段,物盡其用”便是我的創作方法。我的身體是一個空間,也是時間、線索、記憶;換言之,“我”就是作品本身,我走到哪都將它隨身攜帶。不斷以行動改變著,拓寬著自己的邊界;是我一直追求的一個命題。
Li Binyuan 厲檳源
1985出生于湖南
2011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并獲得學士學位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覽
2013交叉口·異空間——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 何香凝美術館
不合作方式2 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
雜七雜八 金雞湖美術館
2012被討論的邏輯 器空間
國際自然藝術節 韓國釜山
有個姑娘 睎望藝術館
2011催眠 臺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再現寫實”第五屆成都雙年展
耿雪在工作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者對事物表皮最為細膩和敏感的認識。也許是學雕塑的原因,手眼作為攜帶最為細膩的神經末梢的器官與材料形成的密貼關系在她后來的工作中被抽離放大成為一種認識事物的途徑。與認知對象肉身皮膚輕拂般的反復接觸的過程,形成她類似體溫般的不溫不火的洞悉能力。
即使在計劃好的項目中,感性仍然成為她的主角。理性的執行程序在過程中自我覆蓋和吞噬,并一點點淡出意義。感性的系統被整合后卻像浴盆中伸出水面的部分,敏感的體會著空氣中與水中部分的差別,而非肉身功能上的感知差別。存在感在理性的自相殘殺中被框定出來,并且如她作品中的人體一樣輕輕地回到自在之中。敏感的不確定的思緒也許會長期游離在她的夢里夢外。她也許不是畫廊一眼得見的目標,但卻是擁有自身正常體溫的藝術家。
01
土堆 video定格影片1分06秒 2013
02
2013RR video 2013
03
2013年6月27日凌晨 video 7分51秒
藝術家自述
我做雕塑,慢慢覺得影像也可以是雕塑。今年做了幾個影像作品,在《2013RR》里,被口紅涂抹出來的“物體”彼此間的關系有些詭異,它們連結又分離,只顯出了一點點情緒,卻沒有原因、過程或結果。在《2013年6月27日凌晨》里,影片反復重復著一個赤裸的人跨進鏡頭走回遠處樹林黑洞的過程,制造了一個接一個的同樣的人連續走向遠方的情景。她是一個人;她們是一個人;也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在《土堆》里,兩個土堆彼此重復著有點幽默的行為:你可以認為它們在創造或是排泄;彼此期待或是失望……我們的自我投射使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關系。
Geng Xue 耿雪
2002-2007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1至今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碩士在讀
個展
2010耿雪作品展 h.t gallery 北京
2009彼岸 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 英國
2008上河圖 視空間 北京
群展
2013卡爾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學院夏季展 卡爾斯魯厄 德國
心有靈犀 誠品畫廊 臺灣
瀨戶國際陶瓷與玻璃藝術邀請藝術家展 瀨戶市立美術館 日本
2012CAFAM 未來展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北京
“無差別”當代藝術展 荔空間 北京
“雕塑中國”中央美院雕塑創作回顧展 北京
竹子從穿著打扮到言行舉止以及網站制作個人圖章以及社會活動等等,凡是能體現他的存在感的事務都能盡心盡力做得中規中矩。也使得他可能在任何圈子里都能獲得一種在場感。他的繪畫一絲不茍,卻暗合潮流。他這幾年對傳統的興趣和表達也表現出一種政治正確。他以藝術家身份參與PM2.5有關的項目“云知道”具有科學的色彩。我們知道“科學”在中國已經被引申為“正確”的代名詞。但竹子嚴謹的認為這個不是藝術項目。可是我仍對他干預社會的作品感興趣,比如在大橋下面臨摹山水畫,等待被市政涂蓋的結果,甚至他參與的“云知道”項目。
他幾乎能把他想到的藝術家該做的事都爭取努力的做到。這一點上他是個具有標尺意義的年輕藝術家。他幾乎對周遭所有事物保持著周到的均衡的甚至不偏不倚的興趣。其實是一種零和感覺,處在隨時準備著的狀態。時刻處在自我提醒的理性境界。并且時刻期待和權衡著自己工作的結果,這是我們當年無法想象也無法做到的。他有著一種近乎零度的冷靜與耐心,相信他能夠在與畫廊的合作中獲得更理想的成就。
01 “CL-Air云知道”項目
02 象木炭、鉛筆、手工皮紙
150×210cm
2012
03 流沙木炭、鉛筆、手工皮紙
150×210cm
2012
04 麥田圈木炭、鉛筆、手工皮紙
150×210cm
2012
藝術家自述
我的藝術創作以繪畫為主體,加以繪畫裝置、繪畫行為等形式來豐富和強化我的藝術語言。我敏感于自己生活的環境,始終在探索人與城市和自然的關系。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在當代的語境下尋找新的詮釋,并努力構建起一套完整的藝術體系,希望能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有價值的思考。
Andy Mo 竹子
1984出生
2007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覽
2011山河水 空白空間 北京
2013“+關注”系列展覽之“存在” 上海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