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爾遜像是一位掌控一切的魔術師對現有建筑空間、環境、規則進行干預并介入其中用極簡主義手法對其進行大膽的解構和重新定義,瓦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經驗
《20:50》是薩奇畫廊(Saatchi Gallery)一個特定場域的裝置展覽,自2010年就被位于約克公爵廣場的薩奇畫廊總部列為永久性展覽在其空間持續展出。展覽的名字也是作品的名字,由理查德·威爾遜(Richard Wilson)在1987年創作完成。
威爾遜是英國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以極其壯觀的與展覽所處空間相互聯系的裝置作品而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他于1953年出生于倫敦,1976年畢業于雷丁大學,曾代表英國先后參加悉尼、橫濱、圣保羅、威尼斯的雙年展以及橫濱三年展,獲得過兩次特納獎提名。2005年,由泰特出版,西蒙·莫里西(Simon Morrissey)撰寫的泰特現代美術館藝術家叢書中,威爾遜名列其中。他的作品也曾在美國、日本、巴西、墨西哥、俄羅斯、澳大利亞以及整個歐洲多次展出。
這件作品最初的展覽地點是倫敦的馬特畫廊(Matt’s Gallery),很快便被全球重要的藝術品經銷商查爾斯· 薩齊(Charles Saatchi)購買,隨后在全世界多個地方參加展覽。安德魯·格雷厄姆·迪克森(Andrew Graham Dixon)在BBC《英國藝術史》欄目中稱《20:50》為“當今時代的杰作之一”。
站在入口平臺處觀看整個展廳,一剎那仿佛置身于一個廣闊的不可名狀的虛擬空間。稍停片刻,特殊的味道會讓你察覺到作品的材質,右側墻面信息標簽中可以讀取到“回收的機油”字樣。左側樓梯連接的是一個延伸至空間中央逐漸變窄的走道,早已標明謝絕觀眾進入。我想這是違背藝術家想要觀眾參與進他的作品,并近距離體驗平面視覺特效的初衷的。把扶著欄桿俯瞰光澤濃厚的黑油不動聲色的扮演著鏡面的角色,完全反光的表面,倒映著被切割后的上半部分空間結構,油、燈光、空間,不那么現實地結合著。
《20:50》不是時間的概念,而是再度使用的發動機油的粘度等級,威爾遜選擇它作為創作材料,是因為這種機油會產生平靜而強大的效應。獨特的材料在建筑空間里并沒有敘述著特定的故事,而是冷靜地顯示了被水平的黑色表面切割的物質,以及它們本身的屬性和意義。作品依賴于所處的特定環境,適應著空間的物理參數,完美地吸收和折射著空間的架構。但是,在與空間環境結合的同時它也保持著博弈的姿態,嘗試著混淆物理邏輯,巧妙地扭曲著我們對空間特征的印象。
很多人認為《20:50》的重要性,是在于它喚起了我們對環境問題的討論,促使我們注意到美麗液體的另外一面——非常強大的破壞力量。威爾遜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的簡單思想,使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他的創作靈感大多是源于工程設計,選用的材料也是他身邊常見的物質。很多規模壯觀的美術館項目,都是通過與建筑師、工程師合作從而完成的。威爾遜像是一位掌控一切的魔術師,對現有建筑空間、環境、規則進行干預并介入其中,用極簡主義手法對其進行大膽的解構和重新定義,瓦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威爾遜將事物進行分離、置換、再集合的藝術,向我們闡述了更新奇的空間邏輯,產生了更愉悅的視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