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9日蘇寧電器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會議已通過決議,公司名稱變更為“蘇寧云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月21日蘇寧又在南京召開通報會,解析“云商”概念,強化互聯網內涵,較以往的口氣有了較大變化。
事實上,面對電商的沖擊,2012年蘇寧電器實體門店從此前每年新增300多家已轉為負增長。但是其關店裁員,加速線上業務發展,換來的卻是短期盈利能力進一步下滑。2012年第三季度,公司凈利率已經下跌至2.33%,較前期滑落超過56%。與此同時,蘇寧電器還遭遇了3C巨頭京東商城的阻擊,其未來發展之路充滿坎坷。
關店裁員發展線上業務
房產商如果不看好后市,會停止拿地。那連鎖零售商呢,特別是實體門店?他們可能會停止擴張,甚至是主動收縮規模。
雖然蘇寧董事長張近東仍表示實體門店是主體,中國的零售業變革不應由電商主導,但面對租金上漲的壓力、核心優質物業資源競爭日趨加劇,蘇寧電器在2012年已經悄然加速關店的步伐,這與之前的擴張態勢形成了明顯反差。
根據已披露數據,蘇寧電器的關店速度在加快,2012年第一、二、三季度分別置換、關閉門店35家、39家、59家,而同期新開門店數量分別為26家、53家、37家,這導致連鎖店凈減少17家。
而2011年蘇寧開店速度仍大幅高于置換、關閉門店速度,一年凈增門店340家。
數字顯得冰冷,但一增一減之間,可以明顯反映出公司管理層從擴張到收斂的心態變化。就在2012年3月,公司董事長張近東還表示,2012年蘇寧電器的開店數量不少于2011年,有望超過400家,但數字卻是如此無情。
如果不考慮蘇寧易購線上收入,蘇寧線下實體店2012年前三季度收入下降了1%。關店在繼續,收入在下降,線下業務萎縮,已無增長可能(除非不計成本開店,增收不增利)。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將更多資源調往線上,迅速調整戰略成為必然。
凈利率折損五成
電商間的爭戰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但蘇寧大力發展的線上業務蘇寧易購卻拉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蘇寧在2009年下半年上線蘇寧易購,2010年~2012年,營收分別達到20億元、59億元、180億元,雖然連續兩年未達業績目標,但仍創造了令人瞠目的業績。2012年三季度線上業務已占蘇寧整體營收的17%。
可是對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將收入轉化為利潤才是最重要的。本報2013年第4期《蘇寧易購資不抵債 并購紅孩子被迫降速》的文章指出:蘇寧易購早在2012年上半年就已經資不抵債,全靠對供應商占款維持運轉,其擴張仍是一場“燒錢”游戲。
線上交易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這反映在公司報表上,是其凈利潤率在一年之內下降超過五成,幾乎呈現一種斷崖式下跌。
我們統計了蘇寧近5年來的單季度凈利潤率,2009年~2011年,其年度平均值分別為5.07%、5.42%、5.21%,連續12個季度的波動率并不明顯。但是2011年四季度~2012年三季度,其單季度凈利率分別為5.30%、4.02%、3.13%、2.33%,最新數值較前期滑落超過56%,線上價格戰帶來的后果顯而易見。
被動應對京東挑戰
對手京東商城更是找準蘇寧的痛處,予以重擊。從產品品類上看,純電商出身的京東其自營業務以3C為主打,而蘇寧以大家電為盈利重點。
我們統計2011年中報、2011年年報、2012年中報蘇寧不同產品的毛利率。彩電、音像、碟機三期平均毛利率為20.77%、白色電器為22.74%、空調為20.65%、IT數碼為8.88%、通訊為11.44%。其中前三類就是業內所說的大家電,是蘇寧的傳統優勢項目,毛利率高。后兩類為3C項目,與京東主打重疊。
2012年8月14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高調宣布: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從14日起,京東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
蘇寧以自身低毛利的3C產品與京東爭奪線上市場,而劉強東則采用了迂回策略,直接對大家電產品采用“零毛利”策略,直擊蘇寧要害。
在大家電領域,京東此時將自己變身為一個交易收款平臺,充當家電廠商的團購組織方和第三方支付角色,替廠商接單、收款,配送和安裝服務依舊交給廠商完成,自己不要利潤,換來對供應商經營性占款。
這一策略明顯針對蘇寧線下利潤豐厚的大家電業務,蘇寧被動迎戰。2010年張近東說電商破壞價值,2011年他說電商是傳統零售的補充,2012年發力蘇寧易購,2013年改名“蘇寧云商”后,將面臨更嚴重的挑戰。
張近東掌舵的蘇寧此前對傳統零售過于自信,因為轉向晚,已經撞上了冰山,現在轉向太急,出現了加速下沉的跡象。
現在需要做的可能不是加速,而是降速,做好服務與用戶體驗,提高送達效率,降低電商投訴量,回歸零售是細節的本質。從歷史股價表現看,蘇寧仍是一家優秀的企業,其管理團隊執行力強,零售行業也還在蓬勃發展,只是轉向這事兒,急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