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慵懶的氣息尚未淡去,資產管理行業硝煙的味道卻愈加濃厚。
長假剛結束,保險資管即迎來“喜訊”。2月17日,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管理產品業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允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發行“一對一”定向產品及“一對多”集合產品。
這一《通知》給公募、私募基金、信托帶來新的競爭對手。
自去年5月份起,資管行業就迎來了一輪監管放松、業務創新的浪潮,各項重大金融改革紛至沓來,各金融機構之間的壁壘正被逐個打通,從前各管“一畝三分地”的局面已經終結,“群雄逐鹿”已是大勢所趨。
新規的出臺,將改變保險資產規模低增速的局面,同時也對保險公司資產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資范圍障礙解除
受益于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城鎮化的迅速擴大以及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國內資管行業總體規模增長迅速,近5 年國內資管總規模復合增速為30.5%。
然而,相對于信托、券商資管、銀行理財等資產規模的高增速,保險資產規模增速相對平穩,近幾年增速為20%左右。
在《通知》下發后,保險資產規模有望迎來高增長。華泰證券分析師吳耀認為:“在這種大資管時代背景下,保險投資新政放開保險資金投資范圍,并且重新試點保險資管產品將有利于保險資管在市場中拓寬資產累積來源,在規模快速增長的資產管理市場上獲得自身的地位。”
實際上,保險資管公司可發行“一對多”集合類資管產品和“一對一”定向資管產品,這是繼2006年第一輪試點之后,保監會再次開閘保險資管“私募”試點。
在2007年以后,保險資管發行產品試點暫停,據記者了解,暫停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保險資管投資渠道過于狹小,導致產品發行困難。
這一困難在此次試點重啟中得到解決,《通知》第六條明確表示:“產品投資范圍限于銀行存款、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央行票據、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及中國保監會認可的其他資產。”
投資范圍幾乎寬泛到無所不包。
據保監會信息顯示,人保、泰康和太平資產這三家公司是首批獲得產品備案的公司,目前三家公司申請發行了5只產品,不過在這5只產品投資范圍尚局限于股票、債券、基金。
“不動產投資項目收益遠遠高于證券投資收益,將來我們可能也會加大不動產這塊的投資。去年底已經開始招聘有PE、信托、房地產經驗的人才。”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
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也曾表示,投資實體經濟和不動產領域的收益率可達6%,遠高于股市債市,國壽也將進入不動產、基礎設施等領域。
太平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于業明稱將更加重視國家級重點工程、大型市政項目、能源項目、交通等項目。
私募表示壓力很大
過去,在資本市場占據江湖老大地位的是公募基金行業,資產規模曾占到三成以上。然而,經歷了2007下半年起的金融危機后,公募基金江湖地位受到動搖,據金牛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公募基金規模為2.87萬億元,其中股票1.36萬億元,債券0.7萬億元。
該規模與其他投資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相比,仍占優勢,但其份額比例卻出現大幅下滑,已由過去的超過三成跌至不足一成。
在大資管時代,公募基金業的江湖地位更將受到沖擊。
去年是資管業務大開閘的一年——期貨公司獲準開展資管業務,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合法地位首獲《證投基金法承認》,基金公司借道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進軍PE領域,商業銀行擴大證投基金管理試點,證券、私募證投基金、保險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等等。
可以想見,在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壁壘打通后,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爭格局,大資管時代已然開啟。
在這種格局下,誰能成為行業“老大”?保險資管在競爭中有什么優勢?
“資管業將進入全方位市場化競爭階段,也必須加速競爭才能促使財富管理行業健康發展,保險資管在競爭中有自己的優勢,卻也有短板。”上述保險資管人士表示。
相較于券商、公募、私募證投基金,保險公司最明顯的優勢在于渠道,投資的專業水平相較而言略有欠缺,市場已存在險資產品整體收益率偏低的問題。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如何提升專業投資能力,是擺在險資面前的嚴峻問題。不過,對于未來,險資人士保持樂觀。
“此次《通知》對保險行業而言,是一個重大利好,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發展中,保險公司強者更強的特征可能會比較明顯,會加劇保險公司的兩極分化。”上述保險資管人士認為。
“這將是保險高端市場營銷的一個分水嶺:從產品銷售導向到需求滿足導向轉型。這項舉措對保險公司定制產品的設計開發能力、資產管理的能力與水平是很大考驗與推動。對銷售人員的專業要求、高凈值與超高凈值客戶關系管理的能力與水平考驗亦將是里程碑式的拐點。”正隆保險經紀股份公司董事總經理蹇宏在微博上表示。
“保險資管放開對我們有壓力,除了我們私募,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壓力也會比較大。”北京一位私募人士私下里表示。
“大資管時代的競爭能促進行業的優勝劣汰,形成良性發展,也讓我們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管理能力,做出自己的特色。”該私募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