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年開局,資本市場就上演轟動戲碼——天津信托的一款私募產品投資顧問涉嫌詐騙,被公安局刑事拘留。
出事的產品名叫天信沐雪巴菲特一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距成立時間不足3個月,可以說是史上最快出事的私募產品。
“我們的錢已經找回來了,有關這個事情我們不再發表看法了。”2月21日,《投資者報》記者聯系到該信托產品的一位認購者。他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私下里達成了協議,也比較滿意協商的結果。他們此前在各大論壇發帖爆料稱,他們信托賬戶上有1.4億元被私募投顧江蘇沐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私自轉借給其他自然人賬戶,作為托管方的天津信托也遲遲沒有給出說法。
一位接近天津信托的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早在春節前,這件事情就在天津沸沸揚揚,市政府領導都知曉了。天津信托大廈離天津市政府僅有2.5公里,投資人在大廈前拉條幅抗議,市政府人員應該也看得到。”
《投資者報》記者就出事私募向天津信托采訪,但對方公司在聽到記者的采訪意圖后,立即掛斷了電話。
在上述風波中,被裹挾的天津信托受到了眾多指責,而作為優先級委托人的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行為也受到爭議。
天津信托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告訴記者,天津信托只是把信托產品提前清盤,沒有對任何一方進行賠償。 雖然他們在極力撇清責任,但其沒能承擔起保證賬號安全的職責。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界對我們有所誤解,我們是托管行,信托計劃自成立以來,上海市分行嚴格履行托管職責,資金均在托管賬戶和券商保證金賬戶之間封閉流動。該產品持續盈利,目前已提前終止,我行的客戶本金沒有任何的損失,投資收益有保障。”
天信一號陷入詐騙案
2012年11月21日,天信沐雪巴菲特一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成立,成立時規模為6億元,由優先級委托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認購4億元,次級委托人深圳凱雷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人(有限合伙)(下稱“深圳凱雷”)認購了2億元。
天津信托公司發布的官方內容稱,信托計劃下的信托財產,由委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和信托合同的規定,根據投資顧問江蘇沐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江蘇沐雪”)發送的投資指令進行投資運作。
深圳凱雷公司按照信托產品說明書記載的內容和天津信托的要求安裝了信托產品客戶操作終端。
深圳凱雷爆料稱,2013年1月25日,公司接到合伙人的電話:其操作的信托產品客戶操作終端無法正常登錄,無法正常查詢資產資金情況;1.4億元的賬戶余額被分成9筆,分別拆借給王偉成、王遠青、向黎軍等若干身份不明人員。他們立即與天津信托和江蘇沐雪取得聯系,希望就資金安全等問題給出答復,但是雙方都沒有給出合理、有效的解釋。
2013年1月27日,深圳凱雷的合伙人公司向湖北警方報了案。
1月29日,湖北警方對江蘇沐雪相關人員沈小平(江蘇沐雪實際控制人)、曹姍(江蘇沐雪法人代表)發布通緝令;1月30日,警方將兩人抓獲,并予以刑事拘留。
30日當天,深圳凱雷合伙人湖北精九投資有限公司、廣東鴻遠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等20多人聚集在天津信托總部,深圳凱雷還要求更換信托計劃投資顧問,由自己的合伙人擔任投資顧問。
天津信托方面則在公司網站上通過黃色警示牌發布緊急通知,稱湖北精九、廣東鴻遠在公司門前打橫幅占路,毀壞了公司名譽,將會保持依法追究的權利。
天津信托還稱,該信托計劃項下的信托財產處于增值、安全的狀態。對于被指卷走1.4億元的指責,沒有給出回應。
2月1日,天津信托召開受益人大會宣布要提前終止產品,變現的資金將按照信托合同進行清算分配。
蹊蹺的四角關系
令外界好奇的是,天津信托、江蘇沐雪、深圳凱雷、中國銀行上海分行這根鏈條上的四方究竟是誰主導了這場騙局?是誰牽線搭橋將分處各地的四方連接在一起?
上述接近天津信托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產品的主導是來自江蘇沐雪的實際控制人沈小平,他們自己籌集了2億元,把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拉來做托管方,共同構建了復雜的產品結構。
根據記者的了解,沈小平曾經和深國投等多家信托公司商討過合作,最終這單業務被天津信托爭了去。
“產品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江蘇沐雪和深圳凱雷鬧了矛盾。”他透露說。
根據相關資料,江蘇沐雪注冊于2012年2月20日,注冊地在江蘇南京,法定代表人為曹姍,實際控制人為沈小平。據稱,沈小平出生于80年代,自稱留美博士,旗下包括華平(中國)投資管理集團等多家公司。
次級委托人深圳凱雷和江蘇沐雪的關系也是千絲萬縷。根據工商資料,深圳凱雷成立于2012年7月11日,曹姍和沈小平分別出資5萬元。同年11月份,曹姍追加490萬,持股比例增加到99%,沈小平出資額不變,持股比例由50%降至1%。深圳凱雷的執行合伙人變更為深圳沐雪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去年12月28日,深圳凱雷執行合伙人再次變更為深圳沐雪和廣東鴻遠。
而就在此時,上述風波爆發,深圳凱雷的合伙人向公安機關舉報了江蘇沐雪,并且開始在各大論壇發表帖子,大力控訴江蘇沐雪和天津信托,指責江蘇沐雪沒有證券從業資格、天津信托沒有承擔監管責任。
更蹊蹺的是,天信沐雪巴菲特一號產品成立5天后,就開始有意識地買進新潮實業股票,到去年12月3日,期間共買入2365萬股,花費1個億。
在新潮實業發布的權益報告中,湖北精九稱,作為深圳凱雷的普通合伙人,他委托信托項目和一致行動人張拾根舉牌新潮實業。
一個次級委托人的合伙人能夠影響到信托產品的投資運營,這反映出信托產品的投資顧問——江蘇沐雪管理混亂,使資金的安全性無法獲得保障。而天津信托也應該對此事件的責任問題作出正面回應。
天津信托力撇責任
在這場風波中,天津信托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一位信托從業人士告訴記者,按理說信托賬戶的資金不可能被挪作他用,不知道江蘇沐雪如何轉出巨額資金?如果真的出了這樣的事情,天津信托在資金安全監管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天津信托感到委屈。
上述天津信托人士告訴記者,這個錢實際上被江蘇沐雪轉移給了它的幾個股東,是他們雙方的矛盾。
“這件事情跟我們沒什么關系,我們都很冤枉,涉嫌詐騙的是投資顧問。”他說,出事的產品是一款證券類的投資產品,只是用了信托的通道,很多陽光私募為了發行產品,通常需要購買信托公司的賬戶,信托只是從中賺取賬戶使用費和通道費用。
上述天津信托人士稱:“這個產品就是走了我們一個通道,我們收取千分之三的手續費。按照產品募集規模6億元來算的話,天津信托也就是進賬180萬元。”
還有外界質疑,天津信托何以和江蘇沐雪這樣一家沒有投資資質的公司合作,是否其中有利益關聯?
上述天津信托人士稱,從領導層面看,區區180萬元的收益,落到個人頭上更是寥寥無幾,他們不會為此去做有風險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為投資人自己發生內訌,產品的凈值還是正收益,并不會出現多大問題。”根據天津信托2月1日公告,2013年1月25日項目凈值為1.08元。
中行稱資金未現風險
在這場多角關系中,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格外扎眼,其中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認購了39980萬元的產品。
市場紛紛質疑:為什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會選擇一家實力弱、沒有證券從業資格的投顧的產品?認購的接近4億元資金是否會出現問題?
上述天津信托人士告訴記者,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作為優先級委托人,承擔風險有限,只有當次級委托人賠光了,才會輪到優先級,但是收益比較固定。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相關方面告訴記者:“信托產品是客戶購買的,不是用銀行的自有資金。”
一家第三方理財的研究員對記者表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的行為是比較常見的、合規的,關鍵是平臺的選擇。
在他看來,這場風波中,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應該被指摘的是為什么要和江蘇沐雪合作,事先應該做好風控調查。
實質為股票配資
如果不是投資顧問和委托人鬧了矛盾,從一定程度上說,沈小平的私募結構設計算是行業內的創新。
《投資者報》記者了解到,沐雪巴菲特信托產品屬于私募中結構化產品,實質是股票配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提供配資資金,杠桿比率為1:2。
股票配資也叫股票融資,很多投資者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但受制于自身資金量小,其盈利能力和資金管理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而一個解決方法是擴大操作資金。目前券商雖然可以提供融資融券業務,但受50萬元門檻、融資融券標的、杠桿比率低的限制,很多投資者無法采用這種方式,民間配資公司應運而生。
一些大型資金配資時,通常采用發行信托結構化產品的形式,據記者的了解,擁有300萬元資金,信托公司就可以幫著發結構化產品。
相比信托公司,銀行參與的資金量更大。北京格上理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高級研究員肖偉向《投資者報》記者透露,目前銀行參與股票配資的現象非常普遍。有時銀行是發起人,尋找合適的投顧來發行;有時主動權在投顧,他們找到銀行,共同推出信托產品。
信托、銀行為什么熱衷配資?“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得相對穩定的高收益。他們提供資金的利息率能達到年化6%、7%甚至更好的收益。”肖偉說。
他還透露,目前結構化私募產品有30~40%都是通過銀行配資發行的。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2月22日,結構化產品有667只。
記者還注意到,沈小平對于此模式青睞有加,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涉足。2007年,沈小平成立了南京凱雷投資管理公司,這家公司在阿里巴巴公司黃頁網上的業務介紹為:股票配資、股票質押、大宗交易以及企業融資等。
他還稱,公司與數家中國一流的3A級信托公司合作,共同發行結構化的信托產品并引入低成本的優先資金,以達到放大劣后級資金規模的效果(銀監會備案,產品總規模為60億元人民幣)。
在他看來,這種配資結構化產品真正結合了傘形信托的合法、合規、低成本和民間配資的靈活、高杠桿、限制少等優點,是目前證券配資領域最具優勢的創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