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日卸任的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四年任期中駐足過112個國家,她頻繁地接受采訪,支持率也逐漸上升,但我們還是有一個挑剔的問題要問:她真正取得過什么成就?
在CBS新聞節目《60分鐘》的聯合采訪中,奧巴馬說,“我認為她會作為有史以來我們最好的國務卿之一而卸任。”但在表揚希拉里的毅力、職業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的時候,總統先生對一些能夠歸功于她努力的特定成就言語略少。在被史蒂夫·克羅夫特問到在他第一個任期中最大的外交成就的時候,奧巴馬提到了結束伊拉克戰爭,撤出在阿富汗的美國軍隊和瓦解基地組織的領導,并補充說道:“這是在聯合我們國家的安全部隊情況下,希拉里和她的團隊以及國務院付出巨大努力的結果。”
說得對。毫無疑問,政府對伊拉克、阿富汗和反恐的策略都是在白宮內謀劃并實施的。在外交政策者的圈子內,對希拉里的批評在于,不像傳奇的前任——約翰·昆西·亞當斯、喬治·C·馬歇爾、迪安·艾奇遜和亨利·基辛格那樣,她未能將自己刻畫成一個有顯著歷史影響力的角色。
“克林頓已經非常積極了,就像一名忠誠的運動隊隊員。” 哈佛大學國際關系教授史蒂芬·沃特將希拉里比作“搖滾明星外交官”。“她幾乎沒有取得過任何重大的成就……在把我們從伊拉克解脫中,她扮演了一個不重要的角色,也幾乎看不出她在美國制定對阿富汗問題策略中的貢獻。她盡力去緩和美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但是當地的反美主義仍然盛行,幾乎看不出她解決這一問題的成功之處……她確實也幫助了對伊朗實施更加嚴厲的制裁,但是戰爭的危險依舊隱約可見,也沒有什么突破性的進展。”
其他專家也同意這樣的判斷。一名曾經在奧巴馬政府擔任職務的外交官說,“過去四年中,在全球范圍內很難找到她所推動發生的政治事件。因此,很難理解她為何進入了偉大、有變革精神的國務卿,就像艾奇遜和馬歇爾等領導者的范疇。”
這種評價無可爭辯。馬歇爾以對飽受戰爭摧殘的歐洲制定經濟復蘇計劃而聞名。艾奇遜實施了冷戰遏制政策并幫助建立了北約。亞當斯幫助構想出了門羅主義,將中美洲和南美洲劃入了美國的勢力范圍。基辛格強有力地促進了與蘇聯關系的緩和,推動了與中國的和睦,還有許多難以估量的成就。相反,希拉里的成就跟這些人相比就很小了。她是代表美國對阿拉伯之春進行回應的發言人,這場運動促進了埃及前總統侯賽因·穆巴拉克下臺,為美國贏得在利比亞行動中國際社會的支持,并抵住了國際社會對美國在敘利亞相似行動實施中的壓力。但這些政策最終會帶來什么效果,現在說還為時尚早。
在她負責的班加西使館遇襲事件中,她卻堅稱是當時更多的低級官員做出了關鍵性的決定,或者說是遲疑,這是在她任期之中最有爭議的一件事。在她執政記錄中最大的空白就是沒有嘗試解決巴以關系。不過,白宮倒是有所行動。希拉里沒有給巴勒斯坦帶來和平也沒有重新定義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并不意味著她是一個失敗者。其實在執行她被分配的任務時,她都是成功者。只是她的工作性質和艾奇遜、基辛格的非常不同。事實上,她并不領導或者接近美國的外交政策。某些時候,她甚至不是政府的第一決策者,而一些特使卻擔當了這一職位,她真正的職務是美國駐世界的大使,這個工作她做得很好。
在《60分鐘》的采訪中,奧巴馬對于如何構想希拉里的角色異常清楚。“擁有一個能夠自主行使權力、有自我主見的大使,然后站在國家舞臺上講話,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一個環球旅行的美國代表,鮮有人能夠比得上她。四年中,她出行一共花了401天,即13個多月的時間,這些時間用于忍受數以百計的長途航班和參加數不清的無聊會議。沒有人質疑她的職業精神。伍迪·艾倫的座右銘“一生中的90%是用來展示給別人看的”,用在她身上再貼切不過。
她也傳達出獨一無二的信息。雖然這種信息很難被歸納成為成熟的“克林頓主義”,但與美軍迷彩服和無人飛機的導彈襲擊所傳遞出的信息相比,它確實展現出了一個更加與眾不同、更加概括性的美國形象。在她的任期內,她是一名對發展中國家女性賦權、同性戀權利和公平經濟發展體制的聲援者。她還維護自由表達的權利。
毫無疑問,這些行動并不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世界對美國的看法。根據皮尤基金會的調查數據,自從2009年,在奧巴馬的選舉不久以后,中國、歐洲和穆斯林國家對美國持有正面看法的人數略有下降。盡管如此,皮尤的調查顯示,同布什政府末期相比,美國現在受歐洲人和亞洲人的歡迎程度還是更多一些(在巴基斯坦及部分中東國家的受歡迎程度則有所下降)。 (本文原載newyorker.com,譯者:LZ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