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能學科,學習英語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參與體驗。因此,學習英語方法的培養和能力的形成,其核心是實踐、實踐、再實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實踐活動為主線,讓學生主體參與,引導他們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而確保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達到學用一體,提高英語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學習 實踐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07-01
美國教育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我們現形的初中英語課程標準中也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做中學,學中做”,全面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那么如何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就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
1 短短五分鐘,搭建大舞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每節課的新的語言學習狀態中來,無疑每節一課的開場白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證明,初中生尚處在好動、好奇、好表現的年齡階段,我們不妨把課前5分鐘交給他們,讓他們當主角。學生可以把自己課下通過各種渠道查閱的資料結合自己課堂所學的內容加以創造性地編排,然后帶到課堂上來。表演短劇、講幽默故事、唱英文歌曲、猜謎語、講格言。小小舞臺不光是個人的才藝展示,還是大家互相學習的寶貴資源。無論是掌聲、笑聲還是沉思都能激發同學們的參與意識,樹立自信心。短短5分鐘,會給同學們無窮的動力!
2 創寬松氛圍,求生活體驗
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新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們教師都力爭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2.1 關于新教學目標的呈現和展示
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可以先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聯系學生實際的話題或情景,幫助學生領悟語言環境,讓他們想象在此情景下該怎樣說又該怎樣做。交代清楚本節課學生該學會說什么話后,教師要利用圖片、音樂、手偶、對話展示等多種形式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如在講問路的對話時,教師就可以這樣說:“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If you do not know the way to somewhere,what would you do?Then how will you ask the way?If someone asks you the way,how will you answer him?”
然后教師鋪設具體情景進行展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問路、指路的事情,他們會感到這一話題非常有用。情景的敘述和展示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開辟了想象的空間,拓寬了學生語用的思路。教師在展示時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理解、思考、歸納或者總結,始終讓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
2.2 關于學生操練環節
在操練環節中,師生在特定的情景下扮演角色,創設生活場景,使學生產生共鳴,在無拘無束中快樂求學,學樂無窮。例如,在學生學會如何問路、指路后,教師就可以把教室設計成街道的格局,在某些“路口”貼上路標,在某些“建筑物”上貼上具體名稱,學生以不同角色出現在街道上。或是異鄉人,或是外國友人,或是迷路者,或是警察,或是熱心人。表演的同學惟妙惟肖;觀看的同學聽得認真、觀察細致,等待回答從中提出的問題;這時教師隨時隨地進行指導和幫助。這種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能促使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用知識,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思路互補、相互提高。
2.3 關于鞏固提高環節
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整個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當我們欣喜地看到每個學生都能程度不同地運用所學知識的同時,你可能也會遇到他們提出的“難題”。筆者在學生操練問路、指路對話時曾遇到一組問路需先交錢的角色表演。驚愕的同時也給了我深深的思考。是啊,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人和事啊。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因勢利導,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通過辯論等形式對這種現象加以抨擊,來弘揚樂于助人的美德。這時候我們就會由衷地感謝生活,感謝學生的創造。學生用“第三只眼睛”學會了運用,那么我們就應該用心去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大語言學習及運用的真實性。
3 留開放作業,延伸課堂教學
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多種多樣的主題作業,形式不拘一格。例如:為手抄報投稿,學唱英文歌曲,用課上所學知識與他人進行一次真實的英語交際并錄音,記錄“English around you”,完成與教學有關的小制作,模擬記者采訪,學習講故事,準備演講素材,制作英語剪貼報,為動畫片配音,收看英語節目,上網查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等等。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在組織、設計對話、故事、小劇本之后,利用課前5分鐘,在教室這個舞臺上表演、比賽、交流,教師和其他同學根據:內容創意、語言流利程度、語音語調、動作表情手勢、服裝道具的使用等五個方面評價學生的運用性學習成果,形成一個全體參加、互相交流的英語小世界。由于開放型作業貼近生活,而且真正使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都會有一定的成就感,這樣就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除了活用書本知識外,還會想盡辦法積極思維來滿足自己的創作要求,從中增長了見識,豐富了想象,發展了思維。
課堂教學應開頭引人入勝,中間高潮迭起,結尾余音未絕。教師要在每個環節為學生設置真實自然的教學任務,層層推進,設計各種形式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激活他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激發他們對新知識、新信息的渴求和探索,從真正意義上讓他們唱響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運用性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成果匯編(校刊)[Z].2004.
[2]周小山,主編.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 談新課程的教學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