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于網絡多媒體教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應用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學習中要熟練的掌握網絡技術,提交自己的網絡教學水平以應對當代教學中的新挑戰。
關鍵詞:投入到網絡中學習 探索 反思 實踐感悟 不斷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206-01
如今,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都幾乎不約而同的要求教師是全面發展的集大成者,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家長望子成龍,教師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我想,教師必須正視社會發展的這一現實,認真分析自己的現狀,加強學習,迎頭趕上,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水平和專業精神、專業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的調控能力,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到教育教學中。
教師專業成長,我認為主要動力還是來自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內驅力,提升教師自我發展意識,這是教師真正實現專業素質提高的基礎和前提。倡導教師個人生活實踐的體驗和感悟。它倡導教師從自身的實際生活出發,積極進行人生的實踐和體驗,并在其中感悟、學習、提高。它要求教師自主地學習社會、學習做人、學習生活,使教師在各自不同的體驗感悟中實現自我的學習和升華。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系統化、經常化。專業發展所要求的大量的緘默知識和實踐智慧,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尤其要注重對教學經驗的科學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師的理性自主,使教師對其實踐信念和實踐的因果決定因素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從而使教師的成長始終保持一種動態、開放、持續發展的狀態件,更好地實行專業發展的自控和調節奠定基礎。處在一個教育改革的時代,教師強大的生產力和生命力必然來自于專業成長。而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是教育改革的基礎力量,是教育事業的希望所在,青年教師能否在專業上迅速成長,將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等重要問題。我們要學會在實踐的肥沃土壤上扎根,追求專業成長的教師一定會全身心地勤于實踐,因為我們深知脫離了扎扎實實的教育教學實踐,專業成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網絡學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發展和騰飛的平臺,在網絡學習中,我們欣賞著,啟迪著,借鑒著,也收獲著。我們對學生充滿關愛,對課堂充滿好奇,對工作充滿希望,我們執著地探索著工作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第一,“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在我剛參加工作時,備課往往想如何講得好,如何讓學生佩服自己,這是一種有我之境的課堂教學。但在這一階段中,我一直在不斷學習,大膽實踐,并且勇于參加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從基本的平日課到校內匯報課,觀摩課,以及各種類型的比賽課,無不浸透著我濃濃的心血和滿腔的熱血。付出之時,也使自己的教學走向了另外一個高度。記得在講示范課《一夜的工作》時,我引導學生走入情境:
(1)夜幕降臨,華燈初照,周總理坐在寫字臺前,打開了今晚要批的第一份文件,只見—— (指一名同學讀)。
(2)夜很靜,只有時鐘傳來滴答滴答的走動聲,周總理坐在寫字臺前,打開另外一份文件,只見—— (指名讀)。
(3)夜越來越深,寒氣逼人,周總理卻依然坐在寫字臺前,聚精會神地批著文件,只見—— (指名讀)。
(4)夜色闌珊,東方發白,周總理的雙眼已經布滿了血絲,他翻開了今晚要批的最后一份稿子,只見—— (指名讀)。
在這一過程中,我忘了自己,孩子們忘了自己,我們仿佛真正地走進了那感人的一夜,于靜靜中,孩子們的眼中浸滿了淚水。這就是我要追求的“無我之境”,所謂“無我”,就是教師備課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學生如何學得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教師主觀上不以顯示自己的學識為目的,不以博取學生的佩服之心為動機,所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過程,就是從“有我之境”向“無我之境”發展的過程。
第二,相機誘導。教學又是誘導的藝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并非白板一塊,而是具有一定基礎。教師的作用在于誘導學生的舊知與新知建立聯系,讓學生理解消化新知。如我在教學《示兒》一課時,當孩子們的理解欠缺一定的深度時,我相機出示了一些關于陸游的資料,使孩子們真正達到了入情入境。在我們的教學中,當學生的舊知不足以支撐學習新知的時候,教師的相機誘導就要隨之變化,變為一種鋪墊。這不僅是知識的鋪墊,也是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鋪墊,還是思維品質的鋪墊。因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過程,就是從簡單的知識技能向掌握、啟發、誘導的過程。
第三,預設式教學和生成式教學。一節優秀的課堂應是兩種生成的巧妙結合。預設會使課堂有明確的目標,而生成則能充分體現“無有生有”的課堂妙境。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變化的過程,離不開教師的預設,但預設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時會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產生一定的偏差。正常的課堂活動中,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情況出現,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有時往往超出教師的設想,也超出正在討論的話題,或預設的目標。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資源,明確課堂教學的進程是預設和生成的辨證統一。課堂教學是充滿感性和靈氣的,這是教學的確定性中存在著不確定性。此時,教師就要“與境俱進”,及時并靈活處理具有“生成價值”的問題和(學生的)回答,及時調整目標,讓目標不斷生成,使教學充滿靈動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彭飛.基于網絡的中小學教師教育平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2]宿曉華.網絡學習生態視角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