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送教下鄉”作為涉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現階段我國農業教育遇到的難題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從“送教下鄉”為農業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模式、為農民的生產經營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送教下鄉”所遇到的困難三方面進行分析,明確了“送教下鄉”為職業教育院校和農民所帶來的豐厚回報,認識“送教下鄉”問題和不足,從而引導我們要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農業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提高農業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最終來保證農業職業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送教下鄉 農業職業教育 現代職業農民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08-01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農村空心化、務農老齡化”等嚴重問題,培養以務農為終生職業的新型農民,成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首要問題。這就需要以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為平臺積極拓寬培養渠道,將職業學校校涉農專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讓農民朋友足不出戶就能學到種植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一是解決了中職農業學校的生存問題;二是提高了農民生產經營水平。由此可見,送教下鄉的開展為中等農業職業學校調整辦學思路,開辟新的生存發展途徑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1 “送教下鄉”為農業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模式
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的農業職業教育步入前所未有的“寒冬”階段,限制職業教育發展最大的問題是生源嚴重不足,在農業職業教育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學生少了必定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問題,首先是開辦的純農業類專業的數量銳減,象農業職業教育大部分學生都集中在園藝、畜牧這兩個專業中,很多涉農專業因出現空白而逐漸被學校取締。其次,這種專業萎縮又可以引發師資流失嚴重,很多教師選擇轉行、轉校來提升自己的職業幸福感,最為嚴重的在一些農業職業學校教師流失率高達50%以上。
“送教下鄉”作為涉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農民需要的追溯性的學歷補償的愿望,已經在返鄉農民工、農村社會青年與退伍士兵中得到廣泛開展。站在農業職業教育的立場上看,“送教下鄉”之所以為農業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主要表現在:一是改農業職業教育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采用更加靈活的辦學模式,以解決農業職業教育生源稀少的難題,一方面使最渴望學習農業技術農民有機會可以接受正規的農業職業教育;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農業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的辦學特色;二是讓農業職業教育的教師們能有很強的歸屬感,以往農業職業學校的老師常常處于一種“閑置等待”狀態,送教下鄉的推行,為這些從事農業職業教育的老師開辟了發揮才智的舞臺,極大的充實和豐富了教師的生活;三是讓農業職業教育依據不同的地區優勢增開合適的涉農專業,通過積極編寫校本教材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實用性。
2 “送教下鄉”使教育與生產緊密結合在一起,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很多簡單的農業種植養殖疾病往往因為得不到明確的診斷治療,使農民遭受重大經濟和精神損失。造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農村地區的農業推廣體系中,技術人才出現了老齡化、非專業化和商業化現象嚴重,技術人員數量稀少和所持有的專業素質不高,就會導致農技推廣體系的癱瘓,更談不上去為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憂解難;二是雖然當今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經濟觀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距離現代化的職業農民還有很大的差距。培養現代職業農民,就要改變傳統農業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模式,以機械化作業替代人工勞動,它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送教下鄉”不僅可以培養大批農業技術后備力量,解決農技人才缺乏和斷層嚴重的問題,也為現代職業農民的培養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送教下鄉”教師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教學,使教育和生產實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促使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和生產經營的發展。與美國、日本、法國等農業發達國家一樣,“送教下鄉”體現了農業職業教育所包含的“以組織農業技術培訓的形式,培養一大批農村管理種養業能手以及專業合作社領辦人,依靠職業化的農民來發展現代農業”的教育理念。除此以外,“送教下鄉”還給農民帶來了思想方面的革新,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模式到大面積的自動化生產,從力量單薄的分散經營到品牌化、標準化的產業之路,“送教下鄉”不僅讓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成為可能,也讓“現代農業”觀念和市場意識植根于農民的腦中,這也是解決后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力資源薄弱與現代農業發展矛盾的有效途徑。
3 解決“送教下鄉”遇到的困難,探索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新道路
雖然我國開展“送教下鄉”的涉農教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也在幫扶我國中西部的農業職業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一些有關于“送教下鄉”的負面新聞也頻現報端,諸如某些農業職業學校套取中職生助學金,“送教下鄉”在培養山寨職校生等。這些欺騙行為和質疑正說明在推行“送教下鄉”的過程中,還有不少難題和困難存在。如果不能很好的解決“送教下鄉”遇到的問題,那么就不能禁止這些混水摸魚與濫竽充數的事件發生。長此以往,首先是會讓社會和農民教育的執行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順利發展。
所以,積極面對和解決“送教下鄉”遇到的困難,才是探索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新道路的根本。一是要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農業職業教育的相關法律法規,在學生管理方面,要完善學生學籍制度,對不具備學習能力和無法保證上課時間的學生,及時辦理退學手續,規范農業職業教育的管理體系;二是量身定做適合農業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案,教學時間可以利用雙休、農閑等時間,教學方法也可以采取網絡教學、集中面授、個別輔導、學習小組相結合,確保農業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總之,“送教下鄉”作為農業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補充,擔負起了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現代職業農民的重任,它不僅提高和改善了農民這個特殊群體的綜合素質,在宣傳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方面也成為一個重要窗口。“送教下鄉”深層次上解讀了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方針政策,即順應了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村改革發展的需要,也為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由此可見,以“送教下鄉”為新模式的農業職業教育,為廣大農民提供了一個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成功的體現了我國職業教育是平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同時也為農村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留下了無盡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劉惠民.農業職業學校“送教下鄉”一舉多得[J].中國農村教育,2011(6):8-9.
[2]張東良.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神州,2012(11):144.
[3]宋建華.現代農業呼喚職業農民[J].江蘇農村經濟,2003(6):34.
[4]袁延愷.淺談“送教下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J].現代農村科技,2009(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