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把原有“兩能”轉化成“四能”。在原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經歷發現、困惑的階段,就是讓學生會質疑,敢于質疑從而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同時對于學生學習慣的培養,明確指出使學生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學習習慣”。
關鍵詞:質疑 營造氛圍 創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13-01
“學則須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三句名言說出了“質疑”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科學界許多新學說的產生都源于對舊學說的質疑。質疑,同樣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讓一個學生化平庸為神奇,具有探索精神和問題意識,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下面我淺談一下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上的幾點嘗試。
1 營造質疑氛圍,讓學生敢疑
目前,課堂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沒能給學生留下思維空間,只是手牽著手領著學生學習,在這樣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永遠不會有創造性,永遠不會化平庸為神奇。如何將質疑引入課堂?更新教學觀念是首要任務。教師應該還課堂于學生,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局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問。教師從旁協助,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去積極探索。由于各種原因,學生之間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個性差異,在質疑是可能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時就要求我們的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積極鼓勵,消除學生的內心恐懼,在他們提問時,多給予他們信任和鼓勵的目光。為了使每個學生敢于提問,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膽小、有自卑感的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提問,鍛煉他們的膽量,樹立自信心,從而在整個班級中敢于提問,進而敢于向教師提問,讓學生從被動質疑走向主動質疑,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質疑的勇氣和興趣。
2 創設情境,讓學生善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學會創造。不能讓學生成為教師的復制品,教師有多少知識,學生就應有多少知識。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智慧要高于教師,這樣才不失為一個更新觀念的新型教師,正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樣的教師才能讓學生化平庸為神奇。教師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討論者,一位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的引導者,而不僅是提供現成真理傳教士。因此,創設情境造成學生認知沖突,使內心處于不平衡狀態,能產生好奇,發現問題,從而主動探索問題,如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難度不一的問題情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快樂,形成一種“質疑—解疑—體驗成功—再質疑”的良性循環。如教學無理數及實數時,學生對無限不循環小數的理解存在盲區。創設情境,讓學生善于質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做。
2.1 創設一個充滿理解與寬容的心理環境
只有保護學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使學生善于質疑,如果質疑得不到教師的肯定認可,反而經常遭到批評、諷刺、挖苦,那么學生的質疑愿望和行為就會受到壓制,長久下去,就沒有學生再敢質疑了。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共同促進的新型師生關系,構建充分交流、自由交往、民主討論、彼此激勵、平等對話的小組合作學習,最大限度地實現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有意識地把學生引入一種最佳心理狀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質疑的評價,教師要站在建設性的高度,贊賞的立場,盡可能的給予贊賞、鼓勵和表揚。
2.2 沖破權威的心理障礙,給學生以信心
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權威書籍中的不足、遺漏甚至錯誤,教師也有出錯的時候,沒有絕對的權威,老師專家也不例外。
對于書本知識,要讓學生明白,它與現實問題畢竟有一段距離,教師可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批評性地對待書本。“聽老師的話”在中國已傳唱多年,但這句話缺少辯證性的認識問題,教師要讓學生擺脫“唯師、唯理”,只有正確,才是真理。權威不可怕,教師要引導學生擺脫心理障礙,給予他們以足夠的信心。
3 授以方法,讓學生會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是結果,會學才是目的。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會問才是質疑的重要標志。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同感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質疑在解題的思路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正面問,也可以反面或側面問。誘導學生通過類比、觀察、猜想,提出概括性,質疑性,探究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解決。如,在講授垂徑定理時,特別是在定理中五個條件的轉換過程,原定理題設中,垂直弦、直徑與結論中平分弦、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構成連帶互逆關系。在講解定理推論時,學生會提出任意取兩個條件做題設,是否另三個都能為結論。這種質疑猜想,趨使學生動手證明,老師可誘導學生將平分弦及直徑這兩個條件做題設,是否結論成立?能否畫出弦與直徑不垂直的情況?對此學生興趣昂然,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探究,學生很快會得出不一定垂直的結論。教師可告訴學生該推論的敘述應加上被平分弦為非直徑,否則將不成立。觀察、類比,猜想在質疑中得以體現。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知識的來龍去脈上質疑,在知識的作用上質疑,在知識結構上質疑,在知識的模糊處質疑,在概念內涵外延的拓展上質疑。如教學解直角三角形時,學生對Rt△中兩個已知元素可得另外三個未知元素的死模式記憶相當牢固,教師可引導學生,若已知Rt△的面積及某邊長,是否可將直角三角形解決?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以最基本的求解方法運用其中,從而將該知識點進行了拓展、延伸,這種對新問題的提出,往往使學生會體驗知識的互補性和綜合性的探索實踐過程。質疑的方法多種多樣,愿教師多探索、多實踐。
愛因斯坦曾這樣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深刻而警醒著每一位教師,讓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完善的自我,讓他們多質疑,多創造,化平庸為神奇,讓他們真正能夠主宰未來的世界。
參考文獻
[1]卞國華.當代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八)[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
[2]楊東.當代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
[3]王延文,主編.數學能力研究導論[M].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