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結尾的延伸形式:課尾設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尾設計,要為今后學習做好鋪墊;課尾設計,要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課尾設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課尾設計,要具有目的性與針對性;課尾設計,應具有欣賞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結尾 延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24-01
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課尾設計,它如果能夠在課堂結束后還存在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要追求的目標。怎樣設計課尾才能達到課結束后,余味趣味還存在的效果呢?筆者認為:課尾設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尾設計,要為今后學習做好鋪墊;課尾設計,要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課尾設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課尾設計,要具有目的性與針對性;課尾設計,應具有欣賞性。
1 課尾設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教師不僅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進來,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動起學生的興趣。這讓同學們感到了在學習中的快樂,從而也能悟出很多的道理,即使走出了課堂,同樣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氛圍。為此,我們在課尾臨近時要準備一些有趣的有戲,以及知識競猜等活動,來鞏固數學學習的知識,以達到會學不如樂學的境界。如筆者在教學“質數與合數”時,課尾是這樣設計的。即:(1)座號是最小質數可以先下課?(2)座號是最小合數可以下課?(3)座號是質數可以先走?(4)座號是合數也可以走?(5)應留下是幾號,為什么?此時,學生不僅體驗到了快樂,更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 課尾設計,作為鋪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課尾設計不僅對學習有著良好的幫助,還能為其打下堅定的基礎病留下了與之相關的聯系點。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筆者在課尾不是簡單地出示幾道計算長方形面積的題目,而設計了如下一道題目。想一想:三角形到(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這一問題,既能鞏固所學新知,也為今后學習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打下了基礎。
3 課尾設計,通過學習新知識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課尾設計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知識的延伸,不僅把課內的知識學好,同時更能利用所學來解決課外遇到的問題,這也是作為課尾設計的一大特點之一,他擁有很好的紐帶作用,為今后的學習創造了條件,不僅對知識的理解透徹,更能通過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課尾設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
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完成了,學生作業做成了,學生沒有問題了,就算結束了,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但我們必須反思:學生沒有問題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學得不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但反過來,學生沒有問題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但是,問題不一定解決完,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要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思考的人,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由此延伸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去。課尾設計時教師應給學生留下更多的“問號”,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節課,學生通過量、剪、拼、折等方式認識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課尾教師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那么,四邊形、五邊形的內角和該是多少度呢?引發出更多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5 課尾設計,要具有目的性與針對性
課尾設計,要具有目的性與針對性,要抓住這一節課的重點、難點進行歸納與提煉,共同回憶所學的知識,共同梳理新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引領學生自我進行概括與總結。例如教學“正比例”這一內容時,總結時重點引導學生歸納成比例的量的三個條件。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二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三是相對應的量的比值(商)一定。這樣的課堂教學總結,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既讓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又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內容。
6 課尾設計,應注意設置懸念與引導探究
課尾設置懸念可以給學生心理創設“憤”與“悱”的意境,讓學生欲停不止、欲罷不能,使其注意力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也能給人留下回味無窮,讓其發人深省,產生思緒聯想,更有其茅塞頓開之感。教學時要根據具體的內容,在周密籌劃的教學進度中,精心設計懸念斷課,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在課余的時間里學生們才有自覺探究學習知識的愿望。
7 課尾設計,應具有欣賞性
課尾設計應具有欣賞性,這種方式就是通過與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關的圖片、錄像或故事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和諧之美,在美的享受中結束一節新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