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合作學習”這三種學習形式的提出,探索式教學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文筆者從設置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啟發質疑,引導學生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初中歷史課堂探究式教
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 探究式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34-01
《新課標》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因此,開展探究式教學已經成為目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內容。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學呢?它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生活中、課堂中的問題進行探究,通過自己的探究過程,達到解決問題從而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教學方式。這種探究式教學方式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多中獲取知識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科綜合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對學生來說大有裨益。既然探究式教學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呢?下面筆者根據多年初中歷史教學的經驗,談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
1 設置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對歷史知識的探究興趣對初中歷史課堂探究式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才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去了解,才能更好的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
眾所周知,初中歷史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有許多需要學生去記憶的知識點。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的教學中做好引導工作。用學生容易接受、能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探究性的課堂教學,這有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筆者在教授《最可愛的人》這節課時,上課伊始,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了黃繼光、邱少云英雄事跡的短片,短片中黃繼光在上甘嶺用胸膛堵敵人槍眼,顯示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英雄的形象。邱少云在另一個高地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不動搖。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犧牲了自己。短片中的壯烈場景深深打動了同學們,借此我提出了問題讓同學們思考:人們為什么稱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最可愛的人”呢?
同學們都被短片中的英雄事跡所吸引了,他們對黃繼光、邱少云等這些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精神與毅力支撐著他們呢?對此同學們充滿了好奇。由此我引入了今天課堂教學的內容—— 最可愛的人。讓同學們在好奇心情的帶領下,跟我一起展開了今天課堂的教學。
2 啟發質疑,引導學生探究
探究式教學的本質特征就集實踐性、問題性以及參與性于一體的。因此,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就要給學生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同學們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探究,使學生有一種尋根問底、追尋奧秘根源的求知欲望。在探究奧秘的過程中,體會到探究過程的艱辛以及成功后的喜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的掌握知識、啟發思維。也才能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筆者在教授《“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這節課時,就在課堂教學中針對課堂教學內容,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探究學習:(1)“文化大革命”是怎樣發動起來的呢?(2)毛澤東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么?發表自己的觀點。(3)民主法制被破壞的表現如何?(4)面對著這種局面,有沒有人起來抗爭?他們是誰?(5)林彪反革命集團是怎樣形成的?(6)他為什么發動反革命政變?(7)“文化大革命”期間經濟下滑的局面是怎樣扭轉的?(8)“四五運動”的性質和意義的什么? (9)“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提出這些問題以后,我讓同學們閱讀教材,認真分析這些問題,然后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這些問題展開探究。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啟發質疑,引導學生探究,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3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會學生善于思考是學校的首要任務。”而當今大部分的初中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死記硬背;感覺上歷史課枯燥,無味,對初中歷史課的學習更是提不起興趣。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我們就根本無法實施探究式教學了。那么,我們怎樣改變當前初中歷史課堂的這種局面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課堂與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學習,而教師則在課堂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用極少的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點撥式的教學。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上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最終實現了初中歷史課堂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例如,筆者在教授《土地改革》這節課時,就提前讓同學們在課下利用網絡或者查閱相關的書籍通過自己的努力,弄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的原因、時間、采取的措施、完成的時間以及這個土地改革法頒布的意義等等。然后在課堂中,讓同學們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內容,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這樣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一起參與課堂的教學,充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之上,我提出來今天課堂教學的內容—— 土地改革。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探究以下問題: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2)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3)土地改革的意義是什么?(4)土改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5)農民翻身后,對于新中國人民政權的生存和發展起了什么作用?我緊緊圍繞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綜上所述,科學探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將科學探究應用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但是在應用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盲目的只是形式上的探究,而是要深入思維的層面。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朱家鼎.淺談中學歷史探究性問題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Z1):20-22.
[2] 陳漢忠.初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策略[J].歷史教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