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教學模式下,問題情境放在首位,顯然要求教師用積極營造問題探究的情境,引領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以幫助學生基于自己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發現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環境和認識知識的理想階梯。所以在課時固定的前提下,新課的引入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激發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因而本文分析了導入新課的作用,并就現在的課堂教學的導入現狀,給出了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同時,也指出了在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導入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55-02
1 課堂導入的重要性
導入新課是指:教師在進行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時,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引出所要講述的內容,并引導學生立刻進入學習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是導言,是開端,是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是師生心靈溝通的第一座橋梁。這個開頭,說書的叫開場白,教學中叫導入新課或導言。上課是一門藝術,如果一堂課的開始教師設計出各種各樣、妙趣橫生且具有數學學科特點的導入,先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課的學習,這樣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就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這與精彩的開場白有異曲同工之妙處。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新課導入環節還存在許多不足,如在新課導入過程中往往方法單調,枯燥無味;或洋洋萬言,喧賓奪主;或離題萬里,弄巧成拙;或缺乏準備,演示失誤。其做法沒有真正體現出新課導入的教學功能,實效性差。就像每節課開始時老師總是不厭棄煩的說著一句臺詞:“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是……”來導入新課,同學們也在久而久之之中司空見慣,熟視無睹了。因此“課堂導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橋梁作用,它既能有效地組織起教學,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因此,實施的掌握多種“新課導入“發對于教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2 課堂導入的多樣性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課堂導入是每次備課前最需要花心思去創新和研究的,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試驗,總結出了數學課的幾種導入方法。下面就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2.1 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最簡單容易,是指教師在講解新課時直接出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直接將學生帶到學習數學的環境中,讓學生了解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一元二次程的解—— 直接開平方法”時,在復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識后,直接提出題目,從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b(a、b為常數且a≠0)的解法”,然后導出新課題:“直接開平方法”。直接導入在以往的教學中經常使用,授課開始就接觸教學內容的主題,點明本課所講問題的重點及中心,盡可能使學生心中有數、一目了然。但經常用此法導入新課,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對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所影響。
2.2 復習導入法
在講新知識之前,先簡要復習學過的相關知識。例如,八年級上冊§5.3.1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設計如下的復習鋪墊導入:
解下列方程:
(1) (2)
首先讓學生闡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再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闡述的步驟進行求解,找兩名學生上臺扮演求解過程,并講述每步求解的依據,最后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
如果有不等式(1)>;(2)<又該如何解?
一般情況下,復習的內容與要講授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和內在聯系。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但“引而不發”,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探索、進取的目的。這種新課導入法有利于讓學生了解新內容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便于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系統把握。這種教學方法適用于定理和性質的運用。同時運用復習引入法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復習,這樣可以使學生在運用時不感到生疏,更加有利于開展新課。
2.3 作業練習導入法
通過評講以前的作業或根據本課的內容設計一些作業,引起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注意,以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先講評前一課時的作業,比如“求直線(1)y=4x-1,(2)y=-x+2與x軸和y軸的交點,并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它們的圖象。”學生在做這道題時會出現一些錯誤,如找錯了與坐標軸的交點、畫錯了直線的位置。在糾正錯誤之后,再引入一次函數的增減性。運用作業鋪墊法導入新課應本著少而精的原則,與新授課的重點、難點有密切聯系的練習精選出來,為新知識的學習作好知識遷移的準備。練習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板書演練,也可是快速口頭回答。
以上幾種課堂導入,是我平時上課用的比較多的,也是很多教師常用的課堂導入,這類導入目的性強,主題突出,適合基礎好,有一定自覺性的學生。但是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也會遇到一部分對數學學習明顯缺乏興趣的學生,那么老師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一定要有新意、有“花頭”。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堅定性。所以這一類型課堂導入對老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就有所提高。
2.4 激趣導入法
所謂激趣導入法就是借助游戲、故事甚至謎語、典故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導入新課。
游戲,是初中生非常喜歡參加的一種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或比賽等形式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從而讓學生在做游戲的活動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理解數學。例如講開方時,出“醫生提筆”的謎語;講“直線與圓相切”時出“長河落日圓”的謎語。又如《有理數的乘方》可這樣設計: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紙依次折疊并計算紙的厚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紙張厚度所發生的變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時提出問題:繼續折疊20次、30次,會有多厚?教師作出假設:如果一層樓按高3米計算,折疊20次有34層樓高,折疊30次有12個珠穆朗瑪峰高。這一驚人的猜想使學生精神集中、思維活躍,進入最佳狀態。
故事,因為情節引人入勝,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能從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情感體驗,能從故事幽默風趣的言語中得到開心的一笑,能從故事的意義里獲得問題并引發思考,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可使學生對數學課獲得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我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這一內容時,采用了以下的故事導入:
古時候,某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并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要獎勵這位大臣,大臣不好推托,就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放滿第64格!”
“你真傻,就要這么一點米粒?”國王哈哈大笑。大臣說:“我就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那么多米粒!”
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認為國王能滿足大臣的要求嗎?
實際上要滿足大臣的要求,國庫里應有2的64次方減1粒米。以100粒/克計算,約為1844.67億噸!這是怎樣算出來的呢?學習“有理數的乘方”就明白了。
2.5 懸念導入法
讓學生學會質疑,才能讓他們逐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還要啟思、設疑,引導學生在明白舊疑的基礎上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懸念設置于課始,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懸念設置于課尾,則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吸引力。
比如,在上七年級上冊§4.6整式的加減時,我設計了如下的一個懸念導入新課:
請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數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數(小于10),將這樣所得的結果告訴老師,老師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幾口人。你相信嗎?
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情趣,而且很快就有同學按要求把所得結果告訴給我,我也迅速而準確的說出他(她)的出生年月以及他(她)家的人口數。這使得很多學生疑惑不解,更多的是驚訝和佩服。學生主動思考探索這一問題的興趣也因此被激發了,在我適時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一“懸念”,并順利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3 對課堂導入的反思
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說:“最有效而萬能的方法,現在沒有,將來也不可能有。因為每一種教學方法,從本質上說,都是辯證的,就是說,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務,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務;能有助于達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達到其他目的。”上述的五種課堂導入方法,在我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所體現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實踐證明,評判一堂數學課的優劣、是否有效,不是看一堂課是否符合“舊的”或“新的”標準,而是取決于學生—— 課堂的主體。學生聽得懂并且學有成效的課便是成功的課。因此,在每次備課過程中對課堂的導入精心設計,并在課堂上盡心組織好每一次導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能增強,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也一定能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范火良.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馬復.初中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葉堯城.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