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復習中,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普遍被師生認為是復習的一大難點,很多學生也抱怨解答現代文閱讀題像一個高耗低效的黑洞。本文從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考點切入,提出學生以掌握基本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為基礎,注重科學解讀文本,明晰題干要求,以此來規范科學答題,提升解題能力,使學生閱讀文學類文本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閱讀 知識 思路 技巧 科學 規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93-02
從近幾年廣東省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來看,文學類文本閱讀部分的考查要求一直保持穩定,沒有什么顯著變化。文學類文本閱讀始終側重考查以下幾種能力: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概括地說:一篇文本的考查對象只有四個:詞、句、段、篇。如何針對學情,進行卓有成效的解題思路與技巧訓練,提高學生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能力,成為擺在每個高三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認為應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占領文學類文本閱讀這塊高地。
1 掌握基本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我們的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表意符號、概念系統,掌握了這些內容,是入門的捷徑,語文也不例外。文學類文本的相關知識繁多而雜亂,教師指導學生集中學好“關鍵點”,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上海華東師大的鄭桂華副教授認為“強調基本知識,絕不是一種倒退。這是一種尊重語文學習的常識,遵循語文教育的本質規律。”
筆者針對學生普遍缺乏現代文閱讀知識的現狀,要求學生在高三復習中重新梳理中學生應該掌握的語文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結構情節方面:烘托鋪墊、伏筆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表達技巧: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卒章顯志、對比、象征、反襯等等。語段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處在文章的開頭,可能起到開篇點題、引起下文、為后文鋪墊、設置懸念、渲染氣氛、奠定基調等作用。處在文章中間,可能起到承上啟下、呼應前文、推動情節的發展等作用。處在文章結尾,可能起到總結上文、照應文章開頭或標題、畫龍點睛、升華感情等作用。修辭作用:比喻往往使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排比往往一氣呵成,內容集中,增強氣勢;對偶往往節奏感強,有音樂美等作用。在鑒賞類試題中,評價創作風格類的,可以參考格調高昂、感情細膩、沉郁蒼涼等,鑒賞描寫方法類的,可能需要寫白描、側面描寫、細節、外貌、行動、心理描寫等。品評語言類的,可能回答平實質樸、通俗自然、清新樸素、幽默詼諧等。學生掌握了這樣的語文基本知識,解題能力會有所提高。
2 科學解讀文本,明晰題干要求
縱觀近年高考語文試卷,其選文經典,文化味濃,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文質兼美的散文或小說,尤其是對生活思考敏銳、表達技巧嫻熟的散文或小說的特點非常突出。不論閱讀什么文章,都必須通讀全文,理清脈絡,把握主旨,明確該文本寫了什么、怎么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等問題。一般閱讀步驟有:第一步是不求甚解地“跳讀”,要求學生運用快速掃描法,不追求文本的細枝末節,不被文本的疑點難點纏住,重在快速把握文脈,梳理結構。第二步是細心研讀,鑒賞文章內涵和語言藝術,實現對主題、情感、結構特點、表現手法等重大問題的賞析。第三步是推敲題干,找到相應的文本區間,落實文中依據。先統覽閱讀大題,弄清題目的類型,印證在第二步研讀中大腦中所產生的“初步答案”,然后逐題細細推敲題干,確立題干指向和答題的角度,謹防漏答偏答、顧此失彼等現象發生。一定要遵照設問的指向,到文中尋找并具體落實答題的區間范圍,并及時圈點勾畫,根據需要對原文的內容進行信息整合。
同時,考生明晰題干要求,如“結合全文”,就要統覽整篇文章,不要拘泥于某一處;若是“簡要分析”,就要恰當地舉出文中相應的例子,并寫出其作用等。若要“結合生活實際”,就要舉出生活典例,談出自己的體會,注重個性化解讀。如要“探究”,就要由表及里、及此及彼、深度體驗,并作有創意的解讀。
3 規范科學答題,提升解題能力
許多同學作品解讀到位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把握住了,但應試時總是要丟失很多分,于是就埋怨閱卷教師給分太緊,其實是自己在答題時不規范造成的。何為答題規范?規范就是要讓我們的答案盡量靠近他們的參考答案,使表意清晰,問答對接要中意,并且全面回應題目所考查的內容。如何做到規范?
(1)答題時要有整體觀念,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注意聯系上下文。答題時盡量借用作品中關鍵的詞語。如2012年廣東卷《荷葉》17小題:“結合文意,分析‘我’為什么喜歡夏日的新荷?”(5分)問題指向很鮮明,其實就是要我們提取文本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做題時需要從總體上把握文章內容,梳理結構,再尋找目標語段,圈定篩選范圍,最后提取要點組織語言表述。只要我們這樣進行有效分析結合文本就會很快找到答案:“①光鮮潔凈,賞心悅目,有無窮生機;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媽媽做的荷葉粥讓作者念念不忘。”
(2)要分條作答,眉目清晰;回答要全面,避免遺漏要點。如2012年全國卷新課標試題《馬褲先生》11小題:“馬褲先生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這道題考查對小說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聽其言,觀其行”并結合文中的側面描寫。例如,“我”所看到的馬褲先生所作所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習慣,看看他的衛生狀況,看看他對人的態度,就可知道。一般6分的試題,考慮三點,也可能是四點,只要你答對三點即可得滿分。再就是概括性格不能重復,重復意味著所答無效。當然對此類題盡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種策略。只要我們進行有效分析和仔細推敲就會形成答案:“①頤指氣使,目中無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計較,愛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講衛生,不顧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3)要掌握基本知識,答題時說一些行話。如2012年天津卷《掐辮子》16小題:“文章以‘撈草帽’的驚險場景開頭,起到什么作用?”(2分)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作品結構、藝術特點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審清題干,第一段,意味著這樣的開頭對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題時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作答,看看這一場景描寫對全文的發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對表達主題有什么作用即可。只要我們進行有效分析和回憶基本知識很快會形成答案:“制造懸念,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引出下文。”
綜上所述,答題的過程其實就是錘煉語言的過程,語言要盡量純凈,剔除無意義的廢話。一言以蔽之:考生應盡量用簡潔語言使答案言之有理接近參考答案。
當然,掌握基本知識,規范科學答題,絕不是讓學生機械地亂貼“標簽”,絕不是機械地生搬硬套。若一味讓學生死記答題的“套話知識”,反而會束縛了學生的答題思維,甚至會扼殺學生的靈性,“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應試策略是無效的。正如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級教師步根海主張“語言素養、文化眼光的培養,需要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學習,一定的語言材料的積累,但是絕不是死記硬背知識概念,而是要讓學生在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體驗、感悟語言形式,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
總之,要突破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這一難點,高三教師在高考復習過程中,應根據學情,掌握高考文學類作品閱讀的解題思路與技巧,避免復習的隨意性和低效性,同時注意平時的積累和科學閱讀,培養良好的語感,勤于動筆并主動運用規范性詞語,才能在解題實踐中培養良好的答題思維,提升解題能力,只有這樣考生才會走出文學類文本閱讀復習效率低的現狀。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考試院:2013年廣東省普通高校《考試說明》[Z].
[2]遲森.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概括技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6):118.
[3]王經軍.文學類文本閱讀備考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1(2):104-105.
[4]朱成琴.文學類文本閱讀表達技巧備考指導[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2(8):122.
[5]賀抗柱.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應對及答題方法[J].新高考,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