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時期兒童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發生改變,會對他們以后的發扎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幼兒園里注重禮儀教育,既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的健全的人格,也有助于他們良好習慣的形成,為幼兒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以及未來從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園 禮儀教育 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96-01
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就是幼兒老師依據幼兒的心理特征以及年齡特點制定由淺入深的禮儀教育計劃,將禮儀訓練和示范等統一起來,促使幼兒的禮儀教育富有生活化以及趣味化,經過幼兒的親身經歷,逐漸地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使得他們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為幼兒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1 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的意義
就個體而言,禮儀為一個人思想品德修養,文化素質,交際能力的體現。培養幼兒良好的禮儀行為為其健康成長的需求,然而一個人的禮儀行為的養成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就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在一定的時期能夠習得有些行為。在該時期他就會積極地接受,假如外部環境能夠給幼兒一定的刺激,它的行為就會快速地發展,且具有長久的影響。幼兒時期的幼兒他們的可塑性特別強,是進行禮儀教育的作家時期。
對于社會來講,禮儀反映著國家的文明程度以及道德風尚。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而兒童的將來受教育的影響。禮儀教育對兒童以后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在現今的生活環境下,人們對禮儀教育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是在幼兒園以及小學里開設的禮儀教育課程的很少,出現這中現象不僅有歷史原因,也有家長等對其沒有足夠的認識有關。但是,忽視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將從根本上影響我國文明程度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
2 禮儀活動的設計及實施
(1)設置禮儀課程,使幼兒對禮儀有一定的了解。依據幼兒的年級特征以及幼兒的心理特征,幼兒園就要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些禮儀教育活動,例如,周周開展歡迎小主人活動,和國旗下講話活動,將禮儀教育當成幼兒園教育課程之一,要從用餐、儀表、交往等方面進行禮儀教育。例如,在吃飯的時候,做要端正,吃飯時不要發出說話,咳嗽的時候要用手遮擋,在與他人交流時不能大聲喊等,以上這些禮儀知識可以通過禮儀課讓幼兒們對其有一定的了解與掌握。在課上老師可采取如下方法:第一,通過講故事,讓幼兒們從中受到啟示。比如,經過三只小熊的故事,使幼兒們明白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而亂動它們的物品為不禮貌的行為;第二,通過行為演示,讓幼兒們分辨哪些是符合禮儀的行為,哪些為不禮貌的行為。例如,幼兒老師可以將幼兒們平時的行為演示出來,讓他們進行辨析。某位同學在咳嗽的時候沒有用手遮擋,這時老師就要將正確的利益行為展示為幼兒們;第三,行為辨析。老師把幼兒們平時符合利益要求的行為以及不禮貌的行為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上放給他們觀看,讓他們對其進行討論;第四,情境展示。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幼兒們在情境中去體會禮儀行為。例如,設計一個就餐的場景,讓幼兒在情境里了解到就餐時需要注意的利益,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除此以外,禮儀教育也可以滲透別的學科教學中,讓幼兒處處受禮儀教育的影響,使得他們能夠得到全面發展。例如,在上美術課時,幼兒在朝別人借小刀時,就要告訴幼兒在借用別人東西要講禮貌,需要跟別人說“謝謝”。幼兒們在上活動課玩游戲時,有的幼兒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時,老師要讓幼兒們知道在這時就要和不小心碰到的小朋友說“對不起”。
(2)通過行為訓練方法,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個體的行為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經過行為訓練也能將不好的行為改正過來。例如,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在吃飯的時候,經常跑來跑去的,而且還吵鬧,這些行為不僅不禮貌,而且也會影響到幼兒的健康,于是幼兒老師通過設計“文明用餐”這一活動,經過老師的示范然后幼兒模仿老師的行為,使幼兒們掌握用餐時的需要注意的事項,幫助幼兒們養成良好的用餐行為。再如,在對幼兒進行問候交流禮儀教育時,幼兒老師可以設計一些角色扮演以及離開幼兒園接待等的小游戲,使幼兒們了解到問好時所使用的問好用語,問好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在與別人握手時要注意的事項,例如,在和別人握手時,如果是一男一女時,女方要主動握手;如果是一老一小時,就需要年級大一點的一方先主動等。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加深幼兒們對問好行為的了解,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行為訓練是經過外來要素的影響,鍛煉幼兒們的適應能力,并且激起幼兒們的內在學習動機,促使幼兒們形成好的習慣與行為。
3 結語
在幼兒園開展禮儀教育為時代發展的需要,也為素質教育的需要。在幼兒園推行禮儀教育,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禮儀教育方法,會對幼兒以后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能夠為幼兒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以及以后參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藍晟.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滲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J].生活教育,2007(5):29-32.
[2]劉明.黛溪辦事處中心幼兒園加強文明禮儀教育[J].輔導員,2011(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