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體現。新課標也要求學生閱讀中要在理性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就要在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營造和諧自主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提出有效問題,在布置閱讀任務的同時對其進行考核檢查,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閱讀能力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132-01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書是學生自己讀懂的,而不是教師給講懂的”。這句話表明了學生開展語文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視,這與當前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存在著很大的關系。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占據了大部分的講解時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不到位,不能深刻理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難以受到情感上的熏陶,語言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多角度、多創意布置閱讀任務,充分利用閱讀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提高學生閱讀質量,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自主感悟能力,從而達到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1 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及個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再研究的源動力。教師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持久熱愛,使學生樂學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之中。在培養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時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開展課外活動,開拓學生視野。想象是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觀察文中的插圖或者多媒體課件,對描述的景物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盡量采用文中所使用的語句復述出來。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分析研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對于能力不同梯度的學生采用與其相適應的引導方法,因勢利導。對于后進生要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做好心理疏導工作,激發學生內在的進取動力。教師要積極創造后進生參與的機會,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消除其自卑感,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喚起其對閱讀學習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2 重視課前預習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閱讀困難,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勤于閱讀、博覽群書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課前預習環節、掌握有效的課外閱讀方法、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要提高課堂效率,就要重視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堂之初,從提出的問題導入,既檢查了學生的閱讀情況,又掌握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而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并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又使得閱讀能力的培養更進一步。閱讀方法包括精讀和略讀。根據閱讀目的的不同指導學生有選擇性的采用適當的閱讀方法。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常用的是略讀,可以有選擇性地選擇篩選式閱讀和游覽式閱讀。要遵循課內閱讀方法帶動課外閱讀的原則,利用課堂中所采用的閱讀方法即先略讀感知文章大意,然后進行精讀體會課文精華部分。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做好文章優美語句的摘錄,不斷積累、豐富語言,陶冶情操。對于文章內容中相關問題的感想和體會要及時記錄下來,啟迪思維,提高學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讀后感交流活動,評選出優秀讀后感,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3 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提問
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使學生處于一種平和的心態,在融洽的氛圍中激起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自主探索研究。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師生要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使學生脫開身份的束縛,活躍了思維。教師要注意聽取學生的意見,只有在這種民主和諧氛圍中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悟課文所表達的感情。而教師也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不要使學生處于一種爭論無果的狀態,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進行質疑問難,掌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教給學生在難點處和學生易困惑的地方質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盡可能的解決。
4 多角度、多創新布置閱讀任務,督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單純依靠課堂教學課文是無法滿足需要的,因此教師必須多角度、多創新布置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廣泛閱讀經典書目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拓寬視野,豐富知識。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對于讀物的鑒別能力差,因此,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對于閱讀書目的選擇要掌握科學的方法,根據學生的年齡及認知水平,推薦合適的讀物。如在上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可以給學生介紹《安徒生童話選》的相關內容,推薦學生閱讀該書目。要根據每一級段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推薦,如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因此可以給他們推薦《兒童科幻小說》《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要督導學生進行閱讀所思,做好讀書筆記,及時將對閱讀內容的感想和體會記錄下來,鼓勵學生自主寫讀后感。由于小學生的自覺性較差,因此教師要嚴格落實檢查工作。可以爭取家長的配合對學生的閱讀任務進行督促和檢查,教師也可以通過定期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了解學生閱讀的內容及種類,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并給予將鼓勵與糾正;也可以通過開展優秀讀后感評選活動,既督促檢查了學生的閱讀任務,又促進了學生閱讀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閱讀能力得以提高。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切入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輔,要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并對學生的閱讀任務進行檢查,督促學生奮進。同時教師也要積極拓展渠道,積極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不斷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陶冶情操、激發思維,切實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玉卿.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2(1):105.
[2]張德忠.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意義[J].新課程(教師),2010(7):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