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情景、事物或特定的活動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去經歷數學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整個過程,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本文擬就當前體驗性學習的問題分析入手,提出四點具體對策,求教于諸同行。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小學數學 體驗性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190-02
《義務教育數學新版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是學生獲得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如何彰顯新課程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的靚麗生命?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引領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體驗學習”的實踐研究。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提出體驗學習的觀點。
1 當前教學探索中仍存在的諸多問題
1.1 體驗性學習認識存在偏差
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教師經常讓學生們動手操作或為學生創設情景,布置體驗性作業,說明了教師在應用過程中,體驗性的學習方式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科學的認識,造成了動手操作、創設情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不經常性。也有部分教師雖然組織了活動,想以活動為載體來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但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說明活動有效性差,體驗性學習形式化,也使學生不能真正的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1.2 主動探究行為意識不強
通過訪談,多數學生認為數學抽象難學、難以形成愉快體驗。教師過多的強調結果的“給予”,忽視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被動地等待教師講解,而不能主動探求知識,尋找答案。因此,在體驗的過程中由于主動性和自主探究的意識差,就會造成不能獲得知識和情感的體驗。
1.3 體驗性學習方式信心不足
對于兒童而言,成功體驗尤為重要。多次的失敗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成功的體驗卻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的風帆。因此,在體驗性學習的研究中,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條件,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發展、在體驗中創造,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才會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體驗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操作策略,才真正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 體驗性學習與基本活動經驗獲得的有效途徑解略
《新版課標》指出,數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重視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時親身經歷數學概念、結論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體驗的過程。如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到、聽得到、感受的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理解、感知,使知識技能同步發展,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在實踐過程中,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讓學生去探索。
2.1 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脫離實際。”為了讓數學內容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筆者平時在教學中就做了嘗試,幫助學生加強數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捕捉“生活現象”,精選“生活素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充分的數學事實,而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身邊。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筆者就讓學生搜集或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上課時學生拿出各種如墨水瓶盒、煙盒、牙膏盒、粉筆盒等長方體或正方體,引導觀察其特點時,學生很容易地找到:長方體或正方體有6個面;長方體相對面一樣大,正方體6個面一樣大,長方體和正方體有8個頂點等。在準備過程中,學生已經直觀感知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稍加引導學生便能抽象出它們的特征,同時,學生能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數學課堂中,創設“生活數學”情境就是模擬生活,再現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臨其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如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與周長計算》時,筆者設計:學校操場設計有兩個小秘密:(1)操場是長方形,長和寬都是整十數;(2)操場周長是240米。你們能根據以上條件計算出操場面積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調動了起來,他們通過相互交流,對數據認真分析,整理討論,得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在教學中創設了好的生活情景,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2 教學方法聯系生活
運用生活化語言教學。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為此在教學中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等心理傾向,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筆者設計:讓學生為自己的房間“鋪地板”。提供的素材有:1米的地板150根,每平方米價格90元;1米20厘米的地板160根,每平方米價格100元;80厘米的地板200根,每平方米價格85元。請學生根據房間大小,設計出最佳方案(包括選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計算窗簾要用多少米布?應考慮到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如果是面積較大的,用兩幅窗簾面對拉,兩幅窗簾中間還應考慮應有的重疊部分等等。諸如此類題材來自學生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會得出“雪融化后是春天而不是水”的新思路,因創造而倍感興奮,更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通過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建設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讓課內外緊緊結合起來,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另外運用生活化游戲教學也是絕妙的選擇。因為游戲符合兒童愛玩好動的天性,所以在課堂中設計游戲輔助教學,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把數學知識“蘊藏”在生活常見的游戲中,無疑是讓學生樂學、愛學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學中筆者注重運用生活的數學游戲,引領學生數字,增添學習的趣味,達到相得益彰。
2.3 教學過程圍繞生活
筆者認為一堂數學課無論是導入、新授還是鞏固等,都應該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生活知識,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努力體現生活教育的思想。
2.3.1 導入生活化,感知激發興趣
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展現給學生。如講故事,做游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教學《能被2、5或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筆者創設了讓學生報上自己學號,然后請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并說怎樣算出自己的號數是2的倍數。再讓學生觀察這些號數的特征。學生們有的說:“它們之間相差2”,有的說:“它們都是雙數”……筆者都微笑點頭稱對:“哪個同學還能從這些數的個位去觀察?”一位學生驚呼:“它們的個位上怎么都是0、2、4、6、8?”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學生也紛紛提出了同樣疑問,抓住此良好時機,引出學習的內容。再如學習“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扮作老爺爺、小朋友、叔叔、阿姨,小學生排隊買票,將抽象的基數、序數概念滲透到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便于理解樂于接受。如“噸”的認識,讓學生走進市場,開展調查,提前熟悉了比較抽象的學習材料,體驗到“噸”的含義和用途,從而把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探求和動機。這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教學內容趣味性和現實性,使學生在學習時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強了教學實效,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現學習材料的生活化、探索化是學生體驗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
2.3.2 例題生活化,感受學習數學
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來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顯得尤為重要。如學習加減法簡便算法時,可以概括成四句話:多加了減、多減了加;少加了加,少減了減。對于這個算理,看似精煉,實則不然。一些學生在運用時常常出錯,究其原因是規律產生脫離了學生的經驗。如果換從學生熟知的生活購物引入,如小方帶了185元錢,買一支鋼筆用去98元。問小方該怎樣付款?他還剩多少錢?學生有過類似經驗,都會說小方先付100元,營業員找回2元,他還剩(85+2)元。然后將上述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即185-100+2,于是,對于185-98這類的簡便算法,學生掌握地就相當牢固了。可見通過創設情境,將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既能使學生愉悅的體驗感悟數學,又有利于學生領語到數學的內涵,真正的掌握知識。
2.3.3 訓練生活化,提高實踐歷練
《新版課標》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將學生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筆者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并將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實踐活動對于知識的掌握,理解和熟練應用起著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識只有親身體驗,才會理解深刻,運用自如。例如:教學步測和目測后,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到操場測量一下,體驗步測和目測,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味到解決問題的一種享受。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總之,我們讓學生去經歷數學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整個過程,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對自身地位變換的認識,逐漸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注重學生主體的選擇、適應和可能,尊重學生主體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內在感悟、體驗、發現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顧云.小學數學思維訓練[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10.
[2] 夏俊生.數學思想方法與小學數學教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1998.
[3] 王桂娥.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幾點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2(3):58.
[4] 王喜娟,丁曉.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應用案例分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