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造教育是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光輝,在終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業中,陶先生一貫重視創造教育,從事創造教育,對創造教育進行了認真的探討和科學的總結,留下了許多精辟的見解。本文運用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試論述音樂課堂中創造力的培養。
關鍵詞:創造教育 音樂 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240-01
“六大解放”是陶先生提出的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教育方法,其內容:(1)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2)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3)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4)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5)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更豐富的學問;(6)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的知識,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自己高興干的事情。
1 解放學生的頭腦
(1)要解放學生的頭腦,我認為教師應把端著的架子放下,改掉單純灌輸的落后方法,通過導的藝術,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愛的心態對待學生,創設民主的師生關系。陶先生曾提出:“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到達心的深處。”民主的教學態度,應表現為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與學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用一顆童心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我雖然不喜歡卡通片的主題歌曲,一有時間就一首一首地認真欣賞,然后在課堂上或課間與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欣賞優秀作品。靠看對童心的細心感受,真誠理解和科學引導,找到了與學生心靈共鳴感情共振的途徑,使學生和我朋友般地交流,勇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從而解放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使其敢想。
(2)教給學生想的方法,即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每個學生都具有某種程度的創造潛能,這種潛能的發展受環境的影響很大,我在教學中注重提供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環境,解除學生的思想壓抑和對錯誤的恐懼心理,使學生的思維豐富、靈活、多變,為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敞開了大門。例如在教學生編寫小樂曲這一節課中,我讓學生從簡單的填音補句開始,讓他們獲得成功,嘗到創造的樂趣,再讓他們編寫一小節樂譜,逐步發展到編寫一首小樂曲,這一活動過程,極大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2 解放眼睛
即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把學生從不知道在哪里看、看什么、不注意看的情況中拉出來。教學中要使學生學會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在新歌教學中,我讓學生細致地觀看歌曲插圖,根據觀察結果進行討論,深入理解歌曲內容。例如,在《小青蛙》一課中,學生觀察插圖進行討論,明確小青蛙是益蟲,是人類的好朋友。課余,我讓他們觀察自然界中還有什么昆蟲是益蟲,讓他們創造新的歌詞來演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力,還使歌曲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3 解放嘴
解放學生的嘴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敢于發表不同見解的精神,“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疑問,人立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是被動的思維,難以深入和展開。”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樂問。
(1)讓學生明確提問的意義。打消提問的顧慮,樂于提問。我告訴學生任何學習都必須有交流,問是交流中最直接的過程,指出驕傲自滿而不問或怕暴露自己缺點而不問都是錯誤的,好問是好學的表現,是光學的事,多提問一次就比別人多一次學習機會,多一次創造的機會。在每一節課中,我都努力營造民主的師生交流氣氛,表揚好問的學生,鼓勵不愛開口的學生提問,使學生敢問。
(2)結合學習環節培養提問習慣,在預習環節中,我逐步教會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這首歌應該用什么情緒來演唱?曲式結構有什么特點,這樣的特點對于表達主題有何作用?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我多采用集體討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共同提出問題,共同討論。在復習環節,讓全班同學聽完個別同學演唱后,進行討論、評價,提出改進方法。
(3)對于那些能大膽發問,能說出不同見解的學生給予獎勵。激勵學生敢于向我提問。我在解答學生提問時,盡可能適當給予提示啟發,讓學生再學習、再思考后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創造性人格,發展創造力。
4 解放雙手
(1)讓學生通過動手理解知識,在講解音樂知識“38”拍號時,我讓雙手舉高,模仿柳枝隨風飄動,體會八三拍的搖擺感;講解拍子強弱規律時,讓學生有多少種動作可表現出強弱規律,并逐一做出動作,培養思維的流暢性。
(2)讓學生進行小制作。讓學生制作簡單的打擊樂器,形成動手技能。同時促使學生在親自動手處理問題過程中,能獨立地、有創見地解決問題,并樂于用親手所制作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手腦并用。
5 解放空間
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開放地學習,自動地發現,同時學會把所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如,觀看演唱會、參加游行、參加文藝匯演等,把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例如,在春游活動中,我出示三首歌曲,讓他們根據歌曲及春游情景創編一個音樂故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設計并表演。學生經過一番認真的討論,結合當時情景,編排了非常完整的故事,并將歌曲巧妙安排于故事之中。在創編內容的設計中,各顯神通,有的就地取材,有的活用所學課文改編。全組同學齊心協力,表演得有聲有色。這一活動發展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力,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自由地參與實踐、發展個性、開拓思維。
6 解放時間
為了解放學生的時間,在每一節音樂課中我都留一點時間讓他們自由地上臺表演,如,演唱歌曲、演奏樂器、器樂伴奏唱、創編舞蹈、朗誦歌詞等節目。結果表明,這一舉措效果非常好,每一節音樂課學生都學得非常認真、積極。都想把知識學好一點,學牢固一點。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興奮,臺下觀眾和臺上表演的同學緊密配合,平時對音樂課不感興趣的同學也開始積極參與,爭取上臺表演。學生表演后,我再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討論:能不能表演得跟其他同學不一樣。讓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逐步養成求異和創新的思維習慣。這樣,學生互相學習、積極討論,對歌曲的理解和表現能力越來越好,創造能力也不斷地得到加強。
培養學生創造力是當今世界的一大趨勢。陶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為我們指明了途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以陶先生為楷模,不斷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音樂課程標準[M].北師大出版社,2001,7.
[2]徐明聰.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3]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