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向大家介紹多渠道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新觀點、新經驗。
關鍵詞:課程資源 新觀點 新經驗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113-01
課程資源是我國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一個要求點。不同學科、不同教師在具體開發課程資源時所用的方法、形式、內容等方面各具特色。,語文教師要善于選擇、開發語文學科課程資源,實現學科教學與課程資源的密切結合,提高教學質量。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尋找一切有可能進入語文課程并能與語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1]多渠道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開發語文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要開發自身課程資源,首先要保證自身有資源可以開發,否則開發自身的課程資源是空話。因此,語文教師要豐富自身的內涵,使自己成為一本優質“教科書”。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古今文學文獻、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琴棋書畫樣樣胸中有竹,就可以指導學生橫向涉獵、縱向求索,使教學場景妙趣橫生,話語或如長河激浪,或如高山之瀑,飛流而下;或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模其聲,擬其狀,關鍵處聲淚齊下,痛罵喜興,表于言狀,這樣才能帶領學生在語文的海洋里遨游。教師更要樂于、善于向學生打開這本“教科書”。
2 開發語文教材中的資源,發揮教材的多種功能
教材是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重要載體,是落實三維課程目標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開發語文教材,是充實教材、開放教材、超越教材。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靈活使用教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補充,甚至是增刪。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借助教材這個例子,主動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語文素養得到整體提高。例如,《鼎湖山聽泉》一文,作者描寫了入夜在鼎湖山枕泉而眠,聽到各種泉水的聲音。在師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再聽老師朗讀魯彥的《聽潮》中的海睡圖和海怒圖的段落和《老三界》中半夜醒來聽到的山中各種聲響的段落,腦海里描寫一下文字所表現的畫面、聲音特征。接下來,教師讓學生談體會、講感受。討論時,學生基本上能說出作者描寫的內容,能說出自己體會出來的美,聽懂了這些聲音。教師又朗讀了《老殘游記》里王小玉說書的精彩片段。同學們聽得驚嘆不已。一個人說書的聲音竟能寫得這樣的細致、生動、貼切,如在耳邊回旋一般。教師趁熱打鐵問:“作者為什么能把這種種聲音寫得美妙絕倫?”同學們討論得出:一是作者對自然、對人物充滿熱愛,二是緣于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能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這里教師通過聽、說,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3 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語文課本的內容編排,決定教師要改變以往灌鴨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倡導動手實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教師嘗試課本劇讓學生學習的形式。先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把人物角色分到各組。然后每組選出代表上臺共同表演,在表演中,個個表演得活靈活現,有的同學還融進了自己的感受和個性化的語言。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例如,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教師布置了預習題:斑羚是什么樣的動物?主要活動區在哪里?在文中斑羚是怎樣飛渡的?讓學生在課下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設計圖片,然后上課時進行交流。上課時,有的同學用語言向大家介紹,還有的同學找到了斑羚的圖片,還有的用電腦設計了斑羚飛渡的過程。?又如在節假日,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讀、剪、評”活動,制作“手抄報”或“剪貼報”。把節假日中閱讀過的有價值的、自己欣賞的文字、圖畫的摘抄下來,或剪貼下來,或寫感想、評論。時間不長,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了一本或幾本內容、過程、感受記錄下來的本子。這幾例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由課內而課外延伸,課程資源由教材文本擴展到課外可利用的所有資源的理念,注重了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動態生成。
4 創設多彩的有利于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熏陶學生的情感,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班級布置應顯人文化、人情味,開發、利用更新班級資源,及時吸納各種信息。在教室里張貼名人警句,張貼學生自己的書畫、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閱讀欄、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設立“書香墻”,請孩子們為自己推薦的書出一次海報,介紹書名、內容。孩子們設計精美的畫面、絢麗的色彩,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能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引起孩子的好奇,激起他們閱讀的欲望,大家爭相借閱。學校要盤活各種專用教室資源,讓學生到圖書館、體育場館、標本室、校史室等地方去活動,幫助學生有效地接觸人類文化、現實生活以及本校的辦學歷史,切實提高校本資源價值。學校的景點設置可以根據自然環境、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名人傳記、詩歌名句來設計安排。設置藝術化的布告欄、報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們成為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沖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 善用互聯網絡,網羅無盡資源
隨著e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能,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軟件,我們坐在教室里,只要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進入“千里眼、順風耳”的境界,聆聽名家的教誨,欣賞經典的畫面,感受一種緊密快捷的樂趣。課程資源網絡化、信息化,教師可以在網絡中尋找自己教學需要的資源,學生也可以在從網絡上尋找自己學習所需要的資料。網絡資源面廣量大,包羅萬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健康的內容的資源。教師給定一個主題或設定一個話題及范圍,讓學生進行網上閱覽,搜索、探尋未知領域,使學生有限的知識經驗得到不斷拓展,并產生濃厚的興趣,尋找無限樂趣、無限資源,遨游在網絡資源的海洋之中。
如蘇教版語文《端午日》的學習過程中,點擊網站,讓學生進入龍舟競賽、賽馬、秋千、竹桿舞等活動的精彩場面。了解有關端午節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就不是單調、乏味,而是有趣味,鮮活的,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參考文獻
[1]陳東梅,鐘逢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