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涉及到科學、政治、文學、經濟等諸多領域知識,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學科。初中歷史教學要始終貫徹素質教育理念,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民族精神、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基于此點,本文對初中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 素質教育 教師素質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203-02
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現行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學校、教師、家長和全社會均認識到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目標片面化、教學內容保守化、教學方法單一化、教學形式固定化等弊端,致使應試教育模式難以在短期內摒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受應試教育功利思想的影響,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忽略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歷史責任感缺失,不利于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念的形成。所以,初中歷史作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必須牢固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
1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必要性
1.1 社會和民族發(fā)展的需要
從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有利于教導學生摒棄腐朽的專制主義、封建主義觀念,提高學生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能夠用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種族,以真誠和積極的心態(tài)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并增強自身歷史責任感,肩負起振興民族的重任。國家只有以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為前提,才能為提高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奠定基礎,從而塑造科學、文明、進步的民族精神。
1.2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是在初中教學中,學校和教師普遍認為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是主科,而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是副科,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雖然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知識和信息,但是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卻無法提高。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了道德滑坡、惡習不改、個人追求偏離正確軌道等問題,盡管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提升,但是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卻逐步下降,嚴重影響到學生思想、心理、行為的健康發(fā)展。所以,教師必須重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以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
1.3 歷史學科發(fā)展的需要
在初中學習階段,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高,認為歷史學習就是死記硬背年代、事件、人物等信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是學生從思想上就盲目排斥歷史,不渴望了解歷史,而是受傳統以基礎知識為主要內容、以應試教育為終極目標的教學模式影響,使歷史教學缺乏人文關懷,缺乏與當前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難以觸及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沒有給學生帶來思想感悟。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歷史學科的持續(xù)發(fā)展。
2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對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師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樹立改革與創(chuàng)新意識。歷史教師應當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觀念,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使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調者,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教學目標,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應當適當運用探究式、問答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而轉變單一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其二,具備廣博的學識。歷史教師不僅要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具備有關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為更好地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歷史教學中奠定基礎;其三,具備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歷史教師的語言既要求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教學內容,又要求能夠以幽默、豐富生動之感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敘述基本史實時,可以適當脫離教材,用幽默、趣味的語言向學生講述真實的故事,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空間中。而在教學較難理解的內容時,可以運用歷史事件的經驗教訓和橫向比較來對歷史事件進行總結,注意語言的簡練性和嚴謹性;其四,要有敏銳的思維能力。歷史教師的思維能力與學生素質培養(yǎng)有著直接關系,教師要具備在觀察的基礎上迅速作出判斷的能力。當教師提出問題后,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判斷該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否得當,進而選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如學生自主討論、探究或教師細致講解等方式。
3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
3.1 教學內容聯系于生活實際,增強學生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感
大部分學生認為歷史人物和事件與當前的生活實際沒有必然聯系,都是已經發(fā)生過的人和事,只要對這些事件信息進行理解和記憶即可。面對此種教學現狀,歷史教師應當增強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了解歷史人物或事件對當前政治、文化、生活的影響,同時轉變枯燥無味、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通過古今聯系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例如,針對臺灣、釣魚釣、南海等問題,教師可結合史實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明確臺灣和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進而增強學生民族感和國家統一的信念。三國時期,孫權派衛(wèi)溫率領船隊達到夷州(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系;元朝時期,朝廷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臺灣);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管理臺灣;1885年,清政府又設置了臺灣省。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可以看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進而增強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信念。
3.2 重視歷史人物事跡的講解,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有價值的故事,如為實現自身抱負理想,勇于獻身的諸葛亮、岳飛、秋瑾、孫中山等人物;為追求社會進步與和平,堅定信念的蘇武、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物;為科學和理想奮斗終身,甘于奉獻的李時珍、徐光啟、司馬遷等人物。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這些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通過對比歷史上正反面人物,幫助學生建立是非觀和義利觀。例如,歷史教師可講授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等科學家的事跡,培養(yǎng)學生科學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和探究科學的欲望;講述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不畏艱險的事跡,增強學生敢于面對困難,勇于戰(zhàn)勝苦難的信心;講述勾踐、屈原、岳飛、顧炎武、林則徐等中國歷史名人的事跡,讓學生學習他們堅定的意志和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教師有側重地講解歷史人物事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進而為增強學生人文精神奠定基礎。
3.3 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豐富學生人文知識
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情況息息相關,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僅僅依靠簡單的說教和形式說服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而是應當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調動起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在探究、思考、感悟中豐富人文知識。例如,在教學康乾盛世與閉關鎖國時,教師可設計辯論環(huán)節(jié),正方持“改革開放好”的觀點,反方持“閉關鎖國好”的觀點,讓學生自己搜集和整理歷史知識進行辯論,最后得出改革開放好的結論。在教學中國近代史時,為了讓學生對百年屈辱史有所頓悟,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近代中國那么落后,為什么總是被他國欺負?這充分說明了什么?如果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會怎樣做?通過生生之間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即閉關鎖國會造成國家落后,落后就會挨打,這是清政府軟弱無能所導致的。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好好學習知識,立志報效國家,為民族振興而奮斗。
3.4 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抓住教學知識點的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喚起學生思考、質疑、釋疑的積極性,讓學生運用已學習的知識分析歷史問題,并給予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不局限于教師的思維模式。例如,在教學秦朝統一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對秦始皇的功過進行評論;在教學隋朝大運河內容時,可讓學生自主評價隋煬帝的功過。在評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辯證觀看待問題,并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和平.初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初探[J].教師,2008(11):43-44.
[2]李明福.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教學的永恒主題[J].讀與寫(下旬),2011(1).
[3]任樹娟.激活歷史課堂培養(yǎng)人文精神[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10).
[4]周學義.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滲透[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2):200.
[5]劉開成.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途徑[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7):127.
[6]馬躍山.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學周刊,2012(9):182.